岸边的塞涅卡的回答
我觉得回忆这个手法被污名化了。实际上回忆是人物塑造中最常见也是最好用的手法之一,跟洗白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套用粗暴的二分法,那么人物塑造的手法可以分成两个方向:纵向和横向。
所谓横向,就是拓展人物的不同侧面,通过增加不同的角度和情况来对人物做出多维度的描绘。
所谓纵向,就是以线性的方式,将人物的经历完整地描述一遍,让读者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
而回忆,就是最典型的纵向手法。
实际上横向和纵向之间也没有必然的高低和对立关系,甚至还互通有无。毕竟,不论增加再多的侧面,人物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总是需要通过追溯他的经历来解释其成因的,而一个人的经历肯定也包含了不同性质的场合和侧面。
所以选择横向还是纵向,其实还是看作品本身的需求 —— 就《鬼灭》的案例来说,作为一部故事进展很快的少年漫画,故事的主要视角大都集中在主角这边,所以上弦鬼这些反派在剧情上有着不小的限制,因而不便于过分追求横向上的广度。
那么,对于出场较少、戏份有限的角色而言,回忆就是最经济实惠的塑造手段。
事实上,上弦鬼之中,塑造完成度以及人气比较高的角色,也基本是在回忆这方面下了功夫的角色:上六兄妹、猗窝座、童磨、黑死牟,这些人物的形象和人格很大程度都是依靠其经历才得到了补完的,相较于没怎么描写过去的半天狗、玉壶、琴女,以及相关描写比较薄弱的无惨,在各方面的完成度和认可度都要高很多。
(半天狗的设计还是蛮有意思的 —— 不同状态下的形象体现了不同的情绪,而且还有一定的隐喻,只可惜戏份有限的同时,这些不同的侧面也很难整合起来,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更像是不同的个体被组装到了一起)
像题主说到的纯黑、为了杀人而杀人的角色,其实玉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个角色很难说有什么魅力,至多只是因为和时透互怼的情节显得有那么一点谐星色彩,本质上除了恶心和变态以外没给读者留下什么别的印象。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分纯黑角色留给人的印象比较鲜明的原因 —— 因为这种角色一般都很扁平,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极端,但也因为形象简单、特征又比较突出的缘故,没有什么理解难度,所以初见会觉得很新鲜,只不过这样的角色经不起深入的思考,要么形象过于单薄,要么很难在逻辑性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深入人心的很多纯黑角色也不少,比如说到这种角色就会提到《JOJO》里的迪奥。只是迪奥作为一个贯通了(至少)三部作品的角色,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在描写上是非常完整的,读者甚至不需要去看他的回忆也知道他一直以来的历程。
更重要的是,比起所谓的“不反悔”、“为了杀人而杀人”,我相信很多真正喜欢纯黑角色的读者,更看重的是这些角色自成一套又可以理解的思考方式,因为有了理解才能有所共鸣,而无法让人理解又非常极端的角色,观感可能就跟路上突然跑出来的神经病一样让人疑惑又害怕。
而迪奥的例子也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回忆本身无可厚非 —— 它只是以插叙的方式讲述的角色经历罢了。只是讲述一个人的经历,并不代表我们要原谅或者接受他,只是在解释这个角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探究角色的经历,那是因为经历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东西。
从猎奇的角度来说,角色的经历会带来新的信息和未曾揭晓的故事,很能调动人的好奇心;
从逻辑性的角度来说,经历对角色身上的很多特性和行为而言,就是最直观的解答;
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来说,用经历来解释角色的行为和性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中立客观的角度来认识角色,而不是武断地给角色打上标签和判断、专横地给角色下定论。
甚至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这种解读法应该更熟悉才对 —— 决定了人的境遇和命运的并不完全是人本身,而是他出身的背景、所处的社会环境。“旧社会把人变成鬼”这样的阶级叙事,虽然未必足够客观,但是应该是我们所能理解的。
那么再次回到《鬼灭》这个案例,既然回忆的作用已经讲明了,值得讨论的一点就是“洗白”了。
什么才算是洗白呢,我认为洗白意味着角色被原谅,而原谅应该至少通过作品中的某一方来体现才算是作者的用意,否则只是读者自身的解读而已。
那么《鬼灭》中的鬼,真的得到了原谅吗?我觉得是没有的。
以上弦鬼中我认为塑造得最好的上六兄妹为例。这对兄妹从经历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可怜人,而且真的要洗他们也很简单,因为他们的责任是可以甩给别人的 —— 堕姬的一切可以甩到妓夫太郎身上,妓夫太郎的一切可以归咎于杀死小梅的嫖客、环境恶劣的花街以及令他堕入鬼道的童磨。
但是上六兄妹并没有从罪责中得到赦免,而是老老实实下地狱了。甚至死后变回小梅的堕姬,即使被洗白也能被很多读者接受(一方面小梅不完全等于堕姬,另一方面还是个高颜值的女角色),但是她也非常固执地跟着哥哥一起下地狱了。
不如说兄妹一起下地狱这个情节,极大地挽救了堕姬(小梅)这个角色的观感。堕姬这个形象本身不怎么讨喜 —— 实力不强,性格也招人讨厌;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她,到最后也没舍弃一直照顾自己的哥哥,可见她虽然又蠢又坏,但是非常有血性。
所以从结果上来说,这对上六兄妹是没有被原谅的,他们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悔,两个人都很老实地接受了下地狱这个结果。
那么从旁人的角度,有人原谅这对兄妹吗?即使是最温柔的炭治郎,也没有明确地表达出原谅的意愿,或者说炭治郎也没有理由原谅他们,因为看到了上六兄妹过去的是读者,而不是他。
而炭在面对临终时的上六兄妹时所做的行动其实也非常能够体现作者的智慧:
炭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总结起来很简单:没人会原谅你们,只有你们能原谅彼此,因为你们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自己的选择。
事实上,这话也非常正中肯綮。如果妓夫太郎没有生作小梅的哥哥,或者没有那么重视小梅,那么他就不会成为鬼(小梅自己是成不了鬼的,毕竟被童磨看上并赋予血液的是妓夫太郎),而妓夫太郎之所以能够成为鬼,就是因为他把兄妹之情放到了一切之前。
所以炭治郎的态度也很明确:没人会原谅你们,请你们面对自己的罪业吧。
非常有骨气的是,上六兄妹也没有辩解或者尝试反驳,他们就真的把这份兄妹羁绊带到了地狱里,而一定程度上离不开炭治郎的点拨 —— 你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这段情节设计其实非常高明:一方面,上六兄妹的形象得到了完善,甚至还有所升华;一方面,炭治郎作为一个决断者,在没有原谅对方的同时,又以非常人性化的角度对对方做出了很到位的怜悯和点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六兄妹和灶门兄妹本质上是镜像角色,存在很强的对比性,那么如果炭治郎之前呼喊的“什么也不能斩断我和祢豆子两兄妹的羁绊”显得过于冠冕堂皇,那么上六兄妹共赴地狱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证实了这份兄妹之情的深厚和决绝。
所以我觉得鳄鱼在这方面真的非常拎得清,而且各方面拿捏得很到位 —— 恶人可以被怜悯、可以被理解,但是不能被原谅,必须接受惩罚;但恶人也不是天生恶劣,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和主角只是处境不同,甚至可以说就是不同处境下的彼此。
所以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洗白,甚至还让故事的善恶观变得更加多元了,因为在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里,没有人会尝试去论证主角和反派的共性。
什么叫扁平、什么叫脸谱化?扁平就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脸谱化就是“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只做坏事”、“好人无比正确,坏人罪该万死”。
而《鬼灭》虽然在人物塑造这方面算不上多么造诣深厚,但至少还是在及格线之上的,至少它做到了“坏人不一定能够成为好人,但是坏人有自己的历程和选择”。
换言之,让“坏人”在成为“坏人”之前,首先成为“人”。这样的塑造,难道不是更值得称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