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我」是怎样成为汉语的通行的第一人称的?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是一个假借字。这是因为「我」在造字上本是一种武器的象形,用来作代词,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只是借音而已。

在上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有很多变体(variety)。商代甲骨文中出现「我」「余」「朕」三个,周代沿用并又新产生了「吾」「卬」「台」「予」四个。这些词在语音上清晰地分为两类:

上古疑母 ng-:我、吾、卬;
上古定母 d-:余(予)、台、朕。

就第一类而言,「我」在运用上极为普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语法成分。「吾」与「我」古音相近,疑母双声、鱼歌旁转,或许是同源关系。两字在上古并存,但在用法上仍有差异,较明显的就是,「吾」在当时只用作主语、定语,除非在否定句当中,一般不作宾语。如

今者。(《庄子·齐物论》)

这里「丧」的宾语用「我」而不用「吾」。

居则曰:「不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这里出现倒装,「吾」作「知」的宾语,但这是否定句。

延至现代,「我」发展成为汉语中仅有的第一人称代词,这经历了一个其他变体逐渐淘汰消亡的过程。就以「吾」「我」比较而言,汉代以后,「吾」「我」即逐渐合流,前者慢慢退出书面语,如《孟子》原书「吾」字凡百余见,但在东汉赵歧注中仅剩二十余见,并且许多原文用「吾」的地方都改作了「我」。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