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ven大丰收妈妈的回答
能看就给他看吗?看了就刹不住车呀。工作关系,经常收到小月龄宝宝看电子屏幕上瘾的咨询:
其实每次,我都挺能理解爸爸妈妈的,我们也不是神,难免放松警惕,也想安静一会儿,经常猛然一抬头就一个小时过去了;但如果因为“惰性”和“缺乏认知”而放任孩子,那就可能承担以下的后果了。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表过专题文章,呼吁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应该鼓励他们“少坐、多玩”(sit less and play more)。
目前,这方面的专家研究一致认为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包括:
重点说屏幕内容(media content),不断变幻的屏幕内容可能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看电子屏幕的时候,孩子处在“无意注意”中,也就是被动地、轻松地,完全不用费劲地看。
研究发现,孩子每看一小时的电视,其发生注意力问题的可能就增加9%。
其次,电子屏幕缺乏互动(lack of interactive), 脑退化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
过早或过久的电子屏幕(电视/iPad/电子游戏)的体验,会使大脑产生大量的多巴胺,会让人沉溺上瘾,会减少前额叶大脑皮层的正常学习功能。比如:思考能力、计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未来的学业和品格能力的发展。
每次讲到这,父母的动力会更足了。迫不及待要知道: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2岁为分水岭:
2岁以下,不建议看电子屏幕,包括看电视、看视频、玩电脑游戏时久坐;
2岁以上,时间限制在每天1小时内,且越少越好。尽量分割为几次,在不同时段分别进行,间隔休息。
如果2岁之前接触,比如1.5岁-2岁,可以适当接触电子屏幕,但最好选择优质的内容,每天的接触时间最好不超过20分钟,增加父母的陪伴和引导。
浙江省眼科医院的3位专家曾经拿自己的3个孩子做过一个实验。(特别说明:实验对视力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休息即可恢复正常。)
对比前后变化: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一分钟眨眼次数。实验前,远眺放松;连续20分钟,不做任何放松,马上测量:
结论就是,对眼睛伤害最大的是手机和ipad,其次是电视和投影仪。
因此,看电子屏幕这个问题,就像孩子喜欢吃糖、吃冰淇淋一样,本质上来说,不是接不接触的问题,而是如何管理的问题。
我家大丰收6岁,从2岁半开始看动画片,那时候要关电视也是哭、闹脾气,小孩应该都一样,不哭不闹的都是花时间“训练”过的,所谓训练就是用了一些方法,让孩子能慢慢认同规则了,平静关掉,不会有情绪了.
我们家现在对于电视、ipad都是自动看完一集,就自己对着窗户远眺20秒,再闭眼再休息60秒。
平时工作关系接触很多0-6岁的孩子和家长,分享一些实用的步骤和方法:
1.提前制定规则,且要给宝宝2个他能理解的选项。
1)不要“假商量”,要给“有限的选择”。
ד我们看2集就关上好不好?”——通常孩子会说“不好”或不理你。
√“你是看2集还是看3集,我们就关上呢?你来选。”——给2个有限的(就是你都能接受的)选择,孩子希望有选项,而不是点头或摇头(那多数会选“不好”)。
√注意语气要平等,不要说:“那我给你两个选项AorB,现在只有2个选项,你选吧!”这一听就是挖坑,孩子说不出来哪里不对,但感觉还是自上而下的说服;4、5岁的孩子就会说:“我什么都不选”,或说“我选C”……哈哈,有木有?
2)规则要是孩子能理解的、容易操作的;并要提前问孩子“是你关还是我关?”
ד看15分钟,还是20分钟?”对0-6的宝宝来说时间的概念都很抽象。
√“听到老师说再见,就是演完了,我们可以再等叮咚那首歌唱完,就关上。”
√“等到叮咚那首歌唱完,是你关?还是我来关?是你把ipad给我?还是我去你手里拿呢?”
这一步至关重要,就是让孩子觉得“我不想去抢,也不想强制给你关掉”,给孩子自己“关”的机会,“如果你不关,那我只能选择我来关了。”
3)达成一致要有仪式感。不仅要让孩子点头答应:“你知道了吗?”“好那就说好了。”最好用一些仪式化的动作,来代表达成一致。比如和孩子拉钩、拍手等,加强宝宝的规则意识。
2.快结束的时候要预告一下,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在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可以按一下暂停,问孩子:“看完这一集,唱那首歌(片尾曲)的时候,我们就要怎么样?接下来做什么呀?”
如果亲子关系有基本的信任,前面步骤都做好的情况下,通常孩子自己会说:“关上”;如果孩子没说,我们就简单说:“时间到了,就关上。”加深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也是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
3.在执行规则时,要尽量不带情绪地陈述规则。
如果带着情绪去禁止孩子:“不能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坏了,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呢?”或者去评价、威胁孩子:“你这就不是好宝宝了,再哭以后就再也不给你看了。”这种表述容易引起对抗。
用平和坚定的语气,陈述和告知规则:
这样平静地陈述,才会显得很客观,规则是不会被动摇的感觉。
4.约定到了该关的时候,再次问孩子“是你自己关?还是我来关?”(重点重点重点)
√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做关电视、还ipad的动作,而不是我们去抢ipad、去强制关电视。
√因为孩子喜欢自己发起行动,我们要先给孩子信任,先给他遵守规则的机会。
√很多孩子一开始都会哭哭啼啼地,不情愿地选择自己去关。
√只要你少说话,表示理解,不要过度表扬也不要再说教了,慢慢的,孩子就会内化和认同了这个规则,你关他关就都能接受了。
5.如果孩子不关,我们就平静地关掉。这时就要执行规则、少说话,尽可能不去指责宝宝,而是:
1)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
√允许他有情绪,适当地闹,只要不打人摔东西这种过激的,你都需要淡定——“好的,你可以哭一会儿。”
√如果宝宝已经习惯了用“没完没了的哭”来闹情绪,一定是因为这种方式有效,可以达到她的目的,或者,这是父母“最怕最烦”的方式,哪怕事情不能被满足,在情感上,这是可以有效“缠住”父母的方式,让父母“难受”的方式。
√所以,要让孩子感觉我们不会被他的情绪缠住,不会变得很焦躁,但我们同情他,在乎他的感受。
√去别的房间,陪一会儿,玩些别的。
关之后,坚定去做就可以了,少说话少说话少说话。用实际行动,传达这个意思:你可以哭,你可以不高兴,但眼睛需要休息了。很遗憾,我们去玩别的。
这种拒绝孩子的感觉,核心就是“不带敌意的坚决”。
“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精神分析大师 科胡特
这种应对孩子闹情绪的方法,是通用的,核心是体验这种
好啦,很多爸妈亲测有效,赶紧去试试吧:)除了这些沟通方法,还有父母咨询我说,家里白天老人带娃,尤其疫情期间,总是给孩子看电视,控制不了,怎么办?这种情况确实不在少数,那么,父母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去影响老人,同时要给孩子补充一些有助于眼睛发育的维生素A、叶黄素、DHA这些营养元素,做好自己能做的。
尤其是DHA,对宝宝的大脑神经和视觉功能的发育很重要,医生建议婴幼儿每天至少应摄入100mg,海产鱼比如鲟鱼、海虾等都含有丰富的DHA,所以我们家丰收小时候第一顿肉吃的就是我做的三文鱼肉松,一周吃三次就可以啦。
如果大家觉得很难做到,可以直接给孩子吃DHA膳食补剂,很方便。我们家丰收大概是满6个月开始吃辅食的时候,就搭配DHA给他吃,一直到现在,养成习惯了。
宝宝太小,大家在选择DHA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丰收吃的是宝得聪藻油DHA,国内最大的藻油DHA原料生产商润科出的,很多知名的婴儿奶粉的DHA原料就是他们家长期供应的,安全与品质放心。藻油是自家产的,非常新鲜,所以吃起来基本没啥鱼腥味。
每粒含110mgDHA,比专家建议的100mg多10mg,对于2岁以下的小宝宝,可以轻松一挤、或者剪开只吃夹心就行了,很贴心,即使胶皮上有一点残留,孩子吃进去的量也够100mg了,纯度也是高达46%,营养方面妥妥的。
而且他们家的胶皮是植物性的,不含动物蛋白,安全好吸收,软软的容易咀嚼和消化。包装上卫生,一粒一粒的独立包装,能隔绝氧气和水分,防止DHA氧化变性,外出游玩随身携带不要太方便!口感也很不错,丰收很爱吃。
丰收现在已经二年级了,他们班很多娃已经开始近视了,还有很多幼儿园阶段甚至1、2岁的宝宝开始近视,近视越来越低龄化,各位家长朋友们真的要引起重视。管理好孩子的屏幕时间,再给孩子补充好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
^https://www.who.int/news-room/detail/24-04-2019-to-grow-up-healthy-children-need-to-sit-less-and-play-more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family-life/Media/Pages/Adverse-Effects-of-Television-Commercials.aspx
^Christakis, D. A., Zimmerman, F. J., DiGiuseppe, D. L., & Mc Carty, C. (2004). Early television exposure and subsequent attentional problems in children. Pediatrics, 113, 708-713.
^Barr, R., Lauricella, A., Zack, E., & Calvert, S. L. (2010). Infant and early childhood exposure to adult-directed and child-direct ed television programming: relations with cognitive skills at age four.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56(1), 21-48.
先唠到这儿,禁止转载,给我点赞呦~
如果有问题具体咨询点这里:
做了13年育儿咨询的“心理学妈妈”~
超懂儿童心理、超多实操方案、超爱给你能量~在同名公众号
♥学校适应 ♥ 家校沟通 ♥ 社交自信 ♥情绪/行为习惯♥学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