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力人的角度,我一方面好奇耗电量的合理性,一方面好奇他家的电费还有没有提升空间?
2 个月用 33101 度电,一年(8760 小时)用电 19.86 万度电。
先给个太长不看 结论:
1、结合我家的电器功率推算大 S 的豪宅,年用电量约 18 万度电 / 年,因此,用电量还是合理的,主要还是面积大、电器使用同时率高。
2、用电量还有提升空间、甚至可以翻倍,但挖矿有点难。
首先看下耗电量的合理性
总用电量(kWh 俗称度电)=最大用电负荷(kW)×最大用电小时数(h)
下面介绍下最大用电小时数这个专业名词
看到公式头晕的可跳过~
最大用电小时
由于用电负荷在全年(8760 小时)是波动的,负荷与全年的用电量可以用积分的形式进行关联:
电力工程师用了更简单的方式来表征了电量与最大负荷的关系,认为”制造出”最大利用小时数(
)这样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等效时间。
城市用电最大利用小时数是 2500h,考虑大 S 家肯定 24h 恒温恒湿,且白天有佣人,按 5000h(同机械制造行业)计算。
最大用电负荷
正好家里刚刚装修,我统计了下家中的电器功率(90 平方挑高户型,中间楼板浇筑后算 180 平方)
我家电器的总功率居然达到了 30kW(只空调的最大功率就达 8kW),当然实际同时率很低。
考虑到大 S 家 742 平方的豪宅是我家面积的 4 倍,且电器也更多,按照 0.3 的同时率考虑
30kW×0.3×4=36kW
因此年用电量=36kW×5000h=18 万度电
这与大 S 家实际电量 19.8 万度电 / 年是接近的,所以大 S 家的电费数字合理,原因主要还是豪宅面积大,电器使用同时率高。
电量提升空间
手上没有台湾地区的规范,我翻阅了大陆的规范 GB/T36040《居民住宅小区电力配置规范》
大 S 家的面积 742m2,结合规范计算为 10kW+40W/m2×(742m2-140m2)≈25kW
25kW 是供电公司为住宅预留的入户电力总容量,电缆选型会据此选型,长期大于 25kW 可能会引起电缆的过载。
由于台湾地区的人均居民用电量≈3 倍大陆的人均居民用电量
因此,预留大 S 家的入户容量可能为 3×25kW=75kW。
还记得刚才估算的大 S 家最大用电负荷是多少吗?
对,36kW。
所以电量还有提升、甚至翻倍的空间。
但是挖矿还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