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的回答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正好最近跟朋友聊到这个问题,他说,“全国8500万残疾人,怎么生活中几乎看不到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首先,8500万是12年前的数字,今天肯定更多。
那么他们都去哪儿了?根据残联数据,有工作的残疾人只占10%,也就是说,近九成残疾人只能待在家。
这些残疾人都从事什么工作呢?以视障者为例,超过六成都是推拿按摩从业者。
(视障人士从事的工作,数据来自信息无障碍研究会)
残疾人的就业困难,一是岗位选择少,二是缺乏学习机会。
在特殊教育体系里,视障听障学生往往会被送去专门的培训院校,学习按摩、绘画等课程,这是外界普遍认为适合他们的工作。那么不想从事按摩的人,还有别的选择吗?
一个好迹象是,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产生越来越多开放给残障人士的岗位。比如阿里巴巴的「助残逐梦」招聘活动,就提供了主播、运营、客服、推广、网站编辑、物流管理,以及设计师、面点师等数百个职位。
有了岗位,还得有技能。很多机构为残障人士提供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在互联网领域就业创业。
比如衢州市残联与阿里巴巴共建的“天使之翼”残疾人客服基地,有线上客服、直播带货等培训。淘宝也推出“残疾人商家运营规划”,面向在淘宝开店的残疾人,提供电商岗位、店铺运营、团队运营、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
对于残障人士来说,这可不只是一个互联网岗位这么简单,它更是一次实现自我价值、消除歧视、获得平等的机会。
一方面,互联网的工作特性让他们最大限度避免残障带来的不便,足不出户照样打下一番天地。比如山东退伍军人赵云超,因车祸导致腰椎爆裂性骨折截瘫,在找工作连番被拒后,他开始在淘宝上开店卖梨,做到年营收100多万。后来他雇佣的客服里也有残疾人。
(山东退役军人赵云超)
另一方面,互联网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工作环境,可以减少歧视,让他们获得更平等的对待。比如在豆瓣9.2分的《人生第一次》中,从事客服工作的残障人士表示,顾客有时会对他们很无礼,这甚至让他们有点享受,因为这一刻他们是被当做普通人对待的,有情绪就向他们抱怨,这是真正平等的感觉,远胜廉价的同情。
(《人生第一次》截图)
现在国内对残疾人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希望以后能在生活和工作场合里见到更多残障人士,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体现。也希望有更多阿里巴巴这样的头部企业站出来,利用资源和影响力帮助他们。
最后奉上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来自盲人歌手周云鹏:“我想开拓盲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知道可以通过奋斗有尊严的生活,不仅是生存。一个好社会,不全是高楼大厦红男绿女。是有残障的人在街上行走,聋哑人进饭店吃饭,盲人拄着盲杖在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