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核集团重大项目总师,是一名核地质工作者,从事核地质工作近 40 年,作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月球样品研究团队负责人,主要提出我院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总体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技术路线等。看到大家对这个话题有这么浓厚的兴趣,我也来和大家简单地聊一聊。
2020 年 11 月 24 日,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计划首次实现月面样品采集并返回。
2020 年 11 月 29 日,在得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信息之后,我们团队运筹帷幄、积极谋划,充分考虑我院的技术实力、人才团队优势和专业领域特色,一方面我们有信心开展做好月球前沿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我们想着如何为月球研究做出贡献。结合我院科研优势和基础,我们首次系统规划并提出了开展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制定了技术流线和方法。确定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核能元素研究”方向,并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矿物学、裂变和聚变元素同位素等九大科学研究问题。
探月工程是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的十六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从 2007 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再到 2020 年 12 月 17 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 1731 克月球样品着陆地球,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从月球成功采集样品的国家。
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是实施探月工程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国家“深空”探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核集团作为头号央企,其使命就是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战略,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核地研院充分发挥自身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积极申请并获批成为第一批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充分体现了中核集团核地研院的能力和水平。
拿到样品不容易,竞争异常激烈。第一批样品开放申请时,一共有 23 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85 份申请通过初审,经现场答辩评审,最终有 13 家单位的 31 份申请通过评审,通过率仅为 36.5%。13 家科研单位中,科学院系统 7 家、大学系统 4 家、剩下的 2 家分别是航天五院和核地研院,航天五院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研制单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核地研院能获得首批 50mg 月球科研样品,标志着核地研院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实力得到科学界认可,也标志着核地研院的综合研究能力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在此我来讲一讲公众比较关注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将本次新矿物命名为嫦娥石?
嫦娥石,英文名 Changesite-(Y) [tʃænˈəsait],由 Change(嫦娥的汉语拼音)+s+ite(英文后缀,表示矿物)+ Y(特殊成分后缀)组成。 一是纪念中国嫦娥探月工程首次取回月球样品;二是发音更加接近中文嫦娥石发音,外国人也好发音;三是 “S”均是中文“石 -Shi”和英文“石 -Stone”开头的第一个字母,“石”通常是大众对“矿物岩石”的总称;四是名称 Changesite 可分成 Change(嫦娥)和 site(地址),可理解为嫦娥住地,即月球,又可解释为嫦娥 5 号月球落地点;五是名称也可理解为 Change(改变)和 site(地址),可引申为此次中国嫦娥 5 号落月地点与之前 Apollo(美国)和 Luna(前苏联)都不同。将新矿物命名为“嫦娥石”表达了科研团队对中国航天和中国深空探索事业的致敬。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发现“嫦娥石”的,月壤分样、挑样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我们第一次研究的样品是粉末样,呈灰黑色,细度像面粉,有各种矿物组成,对它们进行研究,我们是如数家珍一颗一颗进行的,那么首先遇到的就是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分颗粒分小样。分样过程是月壤研究中“最刺激、最紧张”的环节,毫不夸张地说是用激动的心强稳颤抖的手。
月壤样品极其珍贵,且我们可以研究消耗的样品量也仅有 20mg,也就是五十分之一克。因此用好每一个颗粒、确保极低的样品损失量早已是团队每个人的共识。分样在超净室中进行,两人一起进入操作,需要穿着专用的实验服和手套,全程由摄像头监控。在开启样品之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验设计,包括取样步骤、取出的样品量、分为多少份、每份各自多少量、针对不同实验如何分装、如何转移等等。尽管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每一步的操作仍然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分取使用的天平是百万级天平,可以精确到 0.001mg。最困难的是要称取数份 0.1mg 样品 ---- 一颗绿豆大约 80mg,相当于我们需要取 1/800 颗绿豆,手稍稍抖一下就超量了。而如此少的样品必须尽量一次性称准,称少了还可以加,称多了就取不回了。每次称量都先是目估,死死盯着取样勺里几乎看不见得“小黑点”,再三权衡,估摸着不能超量才敢倒入样品槽中。每个空样品槽称三遍,放入样品后再称三遍,以确保称量准确(图 3)。
挑样是我们这次实验的一大特色。为了达成研究目的,本次实验需要将月壤按粒度和矿物种类分为 7 个组别。在显微镜下操作(图 4),使用针头小于 0.5 微米的纳米取样针,将月壤按分组规则一颗一颗挑选。本次申请到的月壤颗粒的尺寸集中在 1 微米到 150 微米之间,大多在 10 微米左右,按密度保守计算,每 1mg 样品中包含不少于 10000 个颗粒。为了尽量不因挑样而改变月壤矿物组成以及尽量减少样品损失,这些颗粒都要按规则分入到对应的容器中,因此转移的过程至少重复了上万次。
通常我们挑选地球样品时,可以将凡士林等有一定粘性的物质涂抹在针上帮助“蘸取”样品,再稳妥的转移到其他地方。而月壤的挑选不允许引入外来“污染”,只能靠针尖和颗粒之间摩擦产生的一点静电吸住样品,经常针尖推着样品在玻璃片上来回跑,就是取不起来,每每这个时候是既绝望又崩溃。此时此刻,只能深呼吸,稳住崩溃的情绪和僵硬的肩膀一遍遍尝试。这些颗粒中,小的不足头发直径的 1/100,大的也只有一根头发粗细,跟它们死磕了两个多月,终于完成了挑选任务。
分样挑样任务完成后,就开展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一个矿物是否属新矿物,要有两个要素,一是要准确分析它的成分;二是要鉴定出其结构,如大家熟知的金刚石和煤,成分都是碳,但它们的结构不同,因此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物质。
在开展第一批月壤样品研究时,科研人员通过对数十万个平均大小仅 10 微米的月壤颗粒开展矿物学研究。在大量成分分析的过程中,凭借专业的敏感性,发现一颗不足 10 微米的月壤颗粒具有异常的成分,并迅速锁定了其作为疑似新矿物。随后,对其开展了针对性的成分分心,确定了它的成分,并初步认定它应是一个新矿物。然而,要确定它是新矿物,还必须鉴定出它的结构。由于该矿物颗粒太小,在现有仪器设备探测能力下,难以满足获取理想的晶体结构数据。由于申请的样品量有限,全部研究仅允许消耗使用最多 20 毫克。面对此种困难,核地研院科研团队没有放弃,将目标投向了申请获批的第二个光片样品,对该样品中 14 万多个颗粒进行了全面分析,幸运是留给奋斗者的,科研人员再次发现了具同类成分矿物颗粒,并采用纳米级手段,成功切割分离出一颗 10*7*4 微米的单晶,分析鉴定出它的晶体结构(图 5-6)。通过系统详尽的矿物学研究,最终成功确定其是一种从未被发现过的富稀土的磷酸盐新矿物,其理想化学式为(Ca8Y)□Fe2+ (PO4)7,其形态和理想晶体特征分别图 1、图 2。
经来自不同国家的 20 位矿物学家评审投票,新矿物——嫦娥石(Changesite-(Y))于 2022 年 8 月 3 日获得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CNMNC)正式批准,批准号为 IMA2022-023a。
第三个问题是嫦娥石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嫦娥石本身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不仅体现了中国现代科技和工程技术水平,而且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开展月球研究和深空探测的贡献。
二是在研究发现过程中,由于样品量限制有时只能允许一次成功,加上很小很细,分选切割很难等,本身提升了研究技术水平,开发了针对性研究手段,为今后同类样品的研究积累了技术手段和宝贵经验。
三是增添了矿物族新成员,特别是外星体矿物新成员,推动了矿物学学科的发展,为月球、行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具重大科学意义。
四是本次嫦娥 5 号采样地点与此前美国和苏联月球采样地点距离较远,地质年代也要年轻约 10 亿年,这样也就增加了新地点的科学数据,拓展了新的认知。虽然嫦娥石所属的磷酸盐矿物群在地球上较常见,但在地球上至今未发现。这说明其形成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那么通过研究嫦娥石的形成条件,可以倒推月球经历的特殊历史过程,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意义重大。
五是我们还将进一步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对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研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