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岩的回答
其实京沪一直能看出来这个政策在实施,只是没像今天这个口号这么明确。
因为与“一线城市”这个民间概念不一样,“超大特大城市”是有明确学术概念的。
先明确一下定义,城区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意味着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不在瘦身健体的范围内,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按照城区人口排序:
全国现有超大城市7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特大城市增至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14亿人挤4个一线城市显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路子,而郑州武汉在灾难面前的表现也让很多省份意识到,除了省会之外至少还要有一个靠谱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避免一城市受灾全省瘫痪。
南宁、贵阳、福州、合肥这些城区500万人以下省会(首府)还在积极增强城市首位度,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就业岗位是首要发展目标。
最近刚好在贵州出差,了解到了贵州的“三个一百”目标。
贵州乘势而上,提出加快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25年,城区新增人口突破“3个100万”目标:即省会贵阳、市(州)中心城市、县城分别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同时以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三改”为重要抓手,以“强省会”为突破口,奋力推进城镇大提升,使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62%左右,与全国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1]
城区300万增量人口的转移,省会贵阳分担100万;8个市(州)中心城市分担100万,69个县城(县级市、县、特区,不含州府三市)分担100万。
这样有梯度的城镇化战略其实要比号召所有人都往省会挤更科学。但各个地级市和县城配套的就业岗位就很重要了。
而且某种意义上,各个地级市、县城竞争不过省会,但地级市之间、县城之间的竞争就更为重要了。哪个城市的产业优势强、营商环境好、就业有竞争力,显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另一个在全国都值得讲述的案例是湖北,成功培育了襄阳、宜昌两个副中心城市。
襄阳以前经济条件底子不错,增长一般,但在定位为湖北省域副中心之后尤其是近十年加速发展。
早期襄阳提出的口号是【学洛阳赶南阳 加快“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
短短十年之后,襄阳不仅超过了南阳,而且是远远超过:
另外类似兰州、呼和浩特、海口、西宁和银川等城区300万人口以下的省会(首府)目前的城市吸引力还是不太够,比上一档城市聚集人口的压力更大。
接下来是这两类城市大比拼的时候,起码能看出来一些城市开始主动提出“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大力引进产业,一方面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但能否实现大规模人口引入还是要时间来证明了。
毕竟,每一个定居的年轻人都在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