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n Liu的回答
之前曾有过猜测,南北方差异的根源在于气候和初始病毒载量(Viral load)的差异,和曾光老师的说法不谋而合:
北大医院专家表示「北京流行的 BF.7 绝大部分有症状,将迎来重症高峰」,透露了哪些信息?如何应对?
气候差异从数个方面影响了初始病毒载量的差异:
1,缺乏通风的供暖室内场所(公共场合和家庭)
2,供暖加寒潮导致室内相对湿度(RH)降低,进一步提升了病毒存活率和传染性,提高了在室内首次接触初始病毒载量的浓度,使得症状更加严重。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1]表明北半球55%的室内相对湿度是新冠死亡率最低的环境因素,湿度降到30%以下会导致更高的死亡率。而赤道地区却反而,湿度高到80度以上会提高死亡率(广州这运气很好,赶在了冬季低湿度开始传播)
3,冬季的干冷空气导致鼻腔过于干燥,降低了黏膜免疫能力,使得初始病毒载量变高,进一步导致患者。
如果初始病毒载量真的是对症状影响极大的因素,那么不得不说之前的方舱隔离歪打正着,意外的导致了更多的无症状感染者!!!!
因为多轮核酸筛查会把感染初期的患者统统从家庭和公共场所抓走,导致新感染的患者大都是被极低浓度的病毒感染所以症状轻微(然后又被抓走了,即便有症状也没法再嚯嚯其他健康人),这就构成了一个无症状的正反馈循环!就像是中世纪的饮水里或多或少都有微量脊灰病毒,导致全民感染脊灰但是大都无症状,有症状的反而是少数。
而停止方舱后,有症状的感染者会大量传播高浓度病毒,使得更多人的初始病毒载量变高,导致更多的有症状感染者,外加冬季特殊的密闭低温低湿环境,这就构成了一个有症状的正反馈循环!形式完全逆转。
这可能就是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放开后无症状感染者去哪儿了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何广州的情况还好。
先把这个hypo放这里大家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