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閤的回答
实际上 @韭菜Jalan 小姐姐和 @法南 说的都对。原因是“童语”实际上和日常用于一样都是自然语言。
刚开始学说话的幼儿,以及非幼儿的人逗还没有开始学说话的幼儿时,会存在一种与日常对话用词、句法、语气都不同的“儿语”和“儿向语”。虽然不同自然语言母语者群体使用的“儿语”和“儿向语”受到其自然语言的影响,但是不同的“儿语”和“儿向语”之间总是有一些统计学的共同点。
“儿语”和“儿向语”中主谓(SV)、主宾(SO)、宾谓(OV)短语的数量明显高于日常语言,少见主宾谓(SOV)等相对复杂一些的基础句子。
词序方面,对应的日常语音优势词序为谓宾(VO)、谓主(VS)、宾主(OS)词序,对应的“儿语”和“儿向语”中仍然是主谓(SV)、主宾(SO)、宾谓(OV)词序更多。
随着儿童学习词汇越来越多,“儿语”和“儿向语”跟随着幼儿的水平逐渐转向对应的成人使用日常语言的词序。
“儿语”和“儿向语”的语调通常较高尖。
构词放面,“儿语”和“儿向语”喜欢使用叠词。
语音方面,与 @法南 的回答一样,婴儿早期的发音能力,类似于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的发音能力,善于发唇音,所以母亲对应的词多是婴儿第一个能发的非元音[m]~[n]加上元音[a],然后爸爸奶奶爷爷等亲属,多是唇音[p]-[f]-[v]-[b]加上元音[a],或者半元音[j]加上元音[a],然后逐渐在再增补上齿音、舌音。
而日常语言因为长期的成体系的发展,很多词汇会与“儿语”有明显的区别,就像 @韭菜Jalan 小姐姐给出的例子。
有时候由于日常语言的影响“儿向语”会较早的引入一些易发音的齿音,虽然幼儿可能此时还不会发这些音,但是非幼儿可以发这些音并通过“儿向语”灌输给幼儿,这样也就可以强化日常用语和“儿语”的差异。
当然也仍然有一些语言的词汇甚至完全就是与“儿语”一模一样的。
比如:
灍川大众语(克丘亚语)的Mama(母/尊敬的女性)、Yaya(父/尊敬的男性),不仅发音符合“儿语”而且还都是叠词构词。
原始汉藏语的Ma(母)、Pa(父)。后来Ma(母)和Pa(父)在汉语里发生音变为母(Mu)和父(Fu),然后汉语又造了形声字妈(Ma)和爸(Ba)来对应古音。
原始闪含语Am(母)、父(Av),辅音也都符合,但是元音加在前面,不过后来一些子语言选择把音节补全了,比如迦南语-希伯来语-亚拉姆语的אִמָא(Ima,母)、אַבָּא(Aba,父)。
不过整体来说,这样的语言算是少数,整体来说实际上大部分语言的里,母亲的叫法的多音节词,演变为和“Ma”这个音节通常也就只有一个辅音或元音相同。
相关阅读:
如果汉白语族像其她一些汉藏语一样发展为强制主宾谓词序+名词后置格助词黏着语法,现代汉语会是什么样子?
近几年新研究发现原始汉藏人群与突厥人群和扶余日琉人群遗传和语言距离可能小于与南岛侗台群体,如何理解?
以「一支分布在中西欧而且延续至今的汉藏语」为主题设计一门人造语言的话,可能会做成什么样?
使用原有语素造新词是不是比借词更能增加一种语言的生命力?或至少保持生命力不下降?
美洲大部分原住民族群的分化年代和整个亚非语系差不多,为什么美洲原住民有这么多难以确认相互关系的语系?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什么关系?良渚文明是否是亡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之手?
有哪些语言中的形容词性人称标记和动词主语标记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是否所有以主宾谓语序为基本语序的语言都带有名词变格或格助词系统?如果不是的话,它们如何区分主语和宾语?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各南亚国家,分布着哪些讲汉藏语系语言或接近东亚体征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