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姆的回答
这点看爽文大文豪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就可以明白了。
这本书当年在法国连载的时候,火到有人提前买通报纸排版工人,就希望每天能早几个小时看到后面的剧情。
而基督山伯爵讲的是什么?就是一个有为青年如何被害,老婆被抢,最后再以一个新的身份融入社会,对三个仇人进行了惩戒的故事,而且在报仇的过程中,就算是仇人也认不出自己就是以前那个人。(回家的诱惑不也是吗,而且是换了个发型连自己前夫都认不出来了)
可见,无论是古今中外,这种复仇逆袭的题材都是广受欢迎的。
为什么?因为这类题材的故事满足了人性的最直观诉求,对不公的报复。
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不是看水浒传就行了吗?李逵见人就砍岂不是更解气?
非也。
快意恩仇固然一时爽,但终究是极限一换一的匹夫之勇,没有搔到人性最痒处。
所以还要佩服大仲马一点,他开创了这个爽文模式(或说是经他之手将这一套路发扬光大),让人在不公的报复之外,还外带了对自身素质上升的期待感。
此类故事,无论是基督山伯爵,还是回家的诱惑,以及即将播出的千门云襄传,都力主于一种反差。
此类作品,往往要先突出主角一开始的普通人属性,且因为善良、天真等道德优点,身陷困境。
经过一种浴火重生,这困境反而成为了他此后的命运转折点,令他的心志、智慧、手段,甚至是财富,都得到了跨阶层的提升。
(琅琊榜很奇怪的一点就是没有大书特书,而是让胡歌从一开始已经以后半段的身份出现,其实如果加上,会吸引更多人)
这样的戏码会令人对于自身所经历过的不公正待遇,有了短暂的麻醉效果,仿佛自己也能像故事里的主角一样,将伤害转化为力量。这是传统爽文所不具备的。
甚至由于这类角色的共情感,连《神话》里张世演的赵高都被无数人所喜爱(我认为张世是好演员,这个人物的设定也有趣,但单看他这部戏的台词,真的尬到出汁。更何况是天天被人拿来刷梗),可见这样的喜爱是不分角色外形、立场的,都会令人产生共情。
另外此类复仇题材,开上帝视角的机会多——我要报复你,我还知道你是个什么王八蛋。但你偏偏不晓得我的真实身份是谁,不知道我根本不信你这套用来骗人的鬼话。
这样“敌在明我在暗”的布局,也是此类故事吸引人的点之一。
也因此,基督山伯爵本身被无数国家地区翻拍,法国自己当然拍,美国也拍,连日本都拍,香港其实也拍过,就是郑少秋演的,把所有设定都改为民国时期,改名叫《大报复》。内地也拍了,柳云龙演的。
而基督山框架的故事,则更是层出不穷。琅琊榜其实就很接近于这个,只是少了我上面提到的前期成长剧情,而是用一些段落的倒叙提及过往,没有让观众跟着主角一起成长。
我想这类剧集以后还会出现很多,因为它是个非常值得推敲,且具备娱乐性的套路,我也很爱看(前提是拍的好)。香港有句话叫“桥不怕旧,最紧要受”,就是这个道理。
复仇到底是好的吗?现实里又能做到吗?每个人的能力、际遇都不同,无法给出完美的答案,而且面对的仇家也不一样。
但毫无意外的,在这种惩恶扬善,同时注重主角自我伤痛变现的剧作,永远会给人在闲暇时刺激一下激素,令人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曾这样做到过。
当此类复仇剧始终在市面流行的时候,无论它拍的到底手法高不高明,演的好不好,我们总是能理解,原来无数人都明白你曾受过什么样的委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