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肆的回答
巧了,恰好和一个开照相馆的朋友吃饭时,他提起过现在遗照的主要来源。
我以前一直以为遗照是人去世后经过化妆后得到的照片,但他说,当前咱们国家,遗照基本都是会选死者生前比较适合的照片,或者老人在预估生命将完之时去自己照相准备遗照。
他和我说,遗照的选取,一般都会用比较“庄重”的相片来制作。
庄重的定义是不随便,不轻浮。按他所说,就是所选取照片姿势要端正,表情不可嬉笑。
我曾经因为写作观看过不少关于中国葬礼习俗的视频,其每一场葬礼,也需要符合庄重的标准。
门道颇多,但有一点很重要,即服饰为黑白。
黑白色调,是葬礼的主色调。
而黑白色调人的死亡,是渗透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的。
他还和我说了一件事,老人到照相馆拍遗照时,大多是一个人。
因为没有父母会愿意让子女在生前就参与到自己的死亡,而他们的心情大多低沉。心情体现在表情上——那是一种垂暮无力但又平静接受命运的表情,经过照相机固定在相片里。
另外,当得知某人已经死亡的时候,出于生物对死亡的本能反应,面对死者相片时,自然会产生一种陌生化与疏离感的观看体验。
综上,这几方面内外各有的因素,造成了遗照的死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