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kebab的回答
我最近一个月在欧洲拜访我们的各大车企客户,包括各个走量车企和法拉利这样的小众品牌。
走访结束的最大感受就是,对于中国车企,欧洲主流车企非常警惕,今年有大量国内品牌尤其是新能源品牌因为极为“内卷”的国内市场,转而走向海外。而这些国内车企因为国内整体新能源供应链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在海外市场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比如上汽MG Mulan这款车,在国内很少见到但是去年在欧洲已经卖成了行业内众人皆知的爆款,在欧洲性价比极高。
对于国内新能源整车企业起来说,未来几年的日子并不会很好过。一方面国内市场极为内卷,净利很低甚至不赚钱在卖车,出海成为最可能的解决方案。但出海又被海外车企警惕防备,未来当地政府有可能还会推出针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特殊关税”以保护本地企业。
相反,对于国内新能源供应商未来几年在海外则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欧洲车企普遍认识到中国供应链在效率和成本上的优势,在追求速度和极致成本竞争的新能源行业背景下,不仅有越来越多欧洲车企包括超豪华品牌开始使用在技术和质量上也具有优势的中国供应商,也有各种欧洲老牌汽车供应商开始寻求和中国供应商的深度绑定合作。前几天在匈牙利,当地投资引进局有提到未来几年规划了250GWh的电池制造产能,而其中至少有100GWh来自于中国电池供应商的投资。下图显示的是目前国内新能源供应链的头部玩家,而这些玩家因为中国新能源的整体技术和成本优势,也是目前全球最为领先的供应商。
不用质疑任正非的格局和视野。企业的本质是要赚钱,如果选择整车制造,等于选择了一条投入巨大,极为内卷,在海外可能被各种防备甚至制裁限制的艰难路线。而选择做供应商,相对来说无论从前期投入、市场的广度和被国际市场和车企的接受程度来说都是最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