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光明网:“16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是时候直面冲击了

当地时间周四(11月28日),澳大利亚联邦参议院投票通过了对该国16岁以下人群实施社交媒体禁令的法案。接下来,科技公司必须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未成年用户访问社交媒体服务,否则可能将面临近5000万澳元(约合3200万美元)的巨额罚款。

这个消息令人非常惊讶,也比很多观察者设想的要“激进”。这事实上剥夺了当地青少年使用社交平台的可能,强行将其与当下一种最主流的网络生活剥离。仔细想想,曾经一些知名的社交平台就诞生于大学校园,主打的就是青少年偏爱分享和社交的心理结构。如今,似乎来了一个大逆转,青少年好像彻底和社交平台不兼容了。

根据澳大利亚一些声音,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理由是“社交媒体可以成为欺凌者的工具、同龄人压力的平台、焦虑的推手、诈骗者的工具。最糟糕的是,它还可以成为网络捕食者的工具”。这个理由貌似可以理解——这些问题不分国界,有社交平台的地方,几乎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做出这一决定的地方也不只澳大利亚,包括法国和美国部分州在内的一些地区此前已通过相关法规,限制未成年人在未经父母许可情况下访问社交媒体。而在此前,法国等地通过关于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似乎一种“反科技化”的浪潮开始出现。

禁止一种现代科技的产物,似乎不那么“正确”。无论如何,“禁止”多少带有一种乏力的色彩——没有好的办法应对,那么只能祭出一种极端的措施。如果换作一种更加“妥帖”的话语,像社交平台带来的冲击,可以通过“提高网络素养”“加强日常教育”的方式来解决,不一定要走到全面禁止这一步。

但是现实恐怕比一种慢条斯理的循循善诱的方式更加复杂。人们往往愿意用一种理想化的叙事来阐释科技进步,如信息的丰硕、视野的拓展、交流的密切等等。这些美好的设想,成了一种对科技发展的通用的也是主流的描述。

可这也是一种选择性描述。社交媒体或者说任何现代科技,抛开技术的形态之外,本质上是由人性塑造的。人性的弱点与幽暗,足以将科技叙事渲染成另一种色彩。比如人性的一部分是趋向懒惰的,对社交平台的使用完全有可能成瘾;人性有暴力因素在,那么社交平台完全有可能沦为网暴的工具;人性里也有盲从的一面,那么社交平台完全有可能催化群体意见的撕裂。

这也是很多人对于网络越来越有一种“魔幻”的观感,光怪陆离、手足无措,网络超出了人们既有的认知。既有认知来自一种理想化的描述,但是人们如果真的直视人性,那也得承认,这其间的复杂终究远超想象。

而当有国家祭出“16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的措施,或许也像一个提醒,告诉人们需要直面挑战了。这个挑战不只是来自技术,更来自人性本身。比如在前互联网时代,一个暴戾的言论未见得可以进入舆论视野,但现在则容易得多,暴戾言论往往还会打开魔盒,引来无数追随者。更具平等精神的互联网,其实也让非主流的认知和价值“平等”了,它们可以被更轻易地发声和传播。

互联网带来了一个新的生存状态,然而这种状态之下,传统社会习俗约定的道德与规范又再次被模糊了界限,造成了一种整体性的信任危机。“隔离”是不是一个好办法还得观察,至少人们对此不能无动于衷了。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