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夫的回答
本来没想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刚关了这个问题,随手翻了一下《明神宗实录》,琉球二字立刻又映入了眼帘,勾起了我想回答这个问题的欲望。
短短一段话,能管中窥豹解读出很多信息。
三个琉球人,郑週、蔡常、郑迪,都是汉姓汉名,实际上他们本身很可能就是中国移民的后裔,明太祖曾经将很多福建人迁移到了琉球,要求他们去当地传播技术与文化。到了万历年间,这些移民的后裔还能够进国子监肆业,反映的就是琉球与汉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琉球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很多人不仅仅使用汉名,而且对汉文化仍旧心向往之,虽然远在海外,但仍旧勤于学习,最终甚至能够飘洋过海来到中国,谋得一官半职。同时也说明在古代中央王朝眼中,琉球就是汉文化圈的一部分,琉球人并非化外之民,而是自己人。
明代如此,清代亦如此,明清五百年的时间,历代琉球国王继位都是要请求中央王朝册封的,此外纪年与中国同步,书信公文据使用汉字。也就是说,琉球归属于中国的历史,要远远长于清末以来我们失去它的时间(1879年3月30日至今)。琉球这个名字也并非音译自琉球人的自称,而就是地地道道的汉语名称,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记载的:
而琉球一名,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书》,里面就有“琉求”的记载。那是距离今天一千四百年以前,一个欧洲刚刚步入中世纪,伊斯兰教刚刚产生的年代。
不过到了今天,失去琉球的第144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144年是个很短的尺度,只相当于一些大一统王朝的一半。但是提起这个地方,这个曾经的小中华,很多国人却异常陌生了,不得不说令人唏嘘。
现在官方层面开始逐渐唤醒国民的记忆了,我觉得这很好,这种宣传并不是刻意的营造,而更像是唤醒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让我们记起本就不该被遗忘的东西。
曾经我们丢失了辽东半岛,丢失了东三省,丢失了一半国土,后来都拿回来了。唯独大、小琉球成了历史遗留问题,大琉球至今深深刺痛着我们,小琉球一度被忘却。不过终有一天,不管以任何方式为代价,它们会回归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