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的回答
古人温酒的原因: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加热可以让低沸点的甲醇等有害物质挥发,降低中毒的风险;
从古代中医的角度来说,加热后引用,“不伤脾胃”。
古人并非所有情况下喝酒都加热,也和当时的天气与温度有关。
举个例子。
《三国演义》里只要提到“温酒”或者“煮酒”的,都不是在夏天。
第二十一回,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枝头梅子青青,是上半年春天;
第五回,袁绍聚集人马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是在冬天。
总之就是气温相对低的时候。
展开说。
宋人把温酒叫做“煖盪”。
盪,更古早时,是洗涤的意思。
《说文·皿部》:
盪,涤器也。
温热的酒,则为“汤”。
很多古籍里,都提出喝冷酒的危害,包括甲醇对眼睛的不可逆损伤:
宋,朱肱《北山酒经》: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
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
清,朱彝尊,《食宪鸿秘》:
饮生酒、冷酒,久之,两腿肤裂,出水、疯、痹、肿,多不可治。或损目。
《随园食单》:
炖法不及则凉,
太过则老,近火则味变,
须隔水炖,而谨塞其出气处才佳。
取可饮者,开列于后。
古代的酒,除乙醇外,还有甲醇及其他有害物质。
甲醇沸点均低于乙醇,到一定温度就挥发了。
但如过分加热,乙醇也开始汽化消散,就影响了酒的风味。
所以古人温酒,温度必须适度,多采用隔水加热和保温。
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黄酒是主流。
但是,当时的黄酒和现在的黄酒,区别很大。
古代酒类,用现代的词语来形容的话,只能用“发酵酒”来统称。
那时的酒颜色和味道,我们基本不太体验到了。
黄酒属于发酵酒,白酒属于蒸馏酒;
前者酒精浓度低,成酒过程短,有的几天就可以饮用;
后者酒精浓度高,是由发酵酒蒸馏得来的。
前面说了,古时候,黄酒,也就是发酵酒是主流,这其中还有细分:
酒味厚的叫醇,酒味薄的叫醨(lí),醴(lǐ)是甜酒,醪(láo)是汁滓混合的酒,就是现在的酒酿。
至于何时开始出现蒸馏酒,据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五中说: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
黄酒酿成时,汁与渣滓混在一起,是混浊的,经过过滤沉淀,除去渣滓,酒汁才会清澈,因而古人常说清酒、浊酒。
三国,曹植《七启》:
盛以翠樽,酌以雕觞。
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铜酒樽里的酒,热气腾腾;
“浮蚁”一词,就是酒面上,发酵了的米粒在翻腾。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绿蚁”,也一样,就是浮在酒上的杂质,没有经过蒸馏的发酵酒,外观就是这样的;
用小火炉加热,就是为去除这些杂质。
商代的爵、斝都有支脚,直接在器下生火温热。
西周之后,流行把酒壶放在盘或鉴中以热水慢慢加温。
汉代的温酒器,普遍有盖子,可见饮宴的时间比之前,更长更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