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连山的回答
#墨子史观#
文明的载体是语言文字。
而放在历史长河中,文字又比口语承载了更多信息。
不会说中国话,不识字的美国华裔不能算中华文明的一份子,这跟他时不时黑头发黑眼睛没关系,跟他爹他爷爷是中国人也没关系。
文明延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文字延续性。
看看现在使用的文字与1000年、2000年、3000年前是不是一致?一致的话,文明就是在延续,不一致,文明就是中断了。
不论是埃及还是印度,现在使用的文字已经跟他们的古文字没有一点关系了,倘若穿越回3000年前,他们妥妥的会被祖先当作外国人,不论口语还是文字,都完全无法沟通。
相比之下,中国人现在还在读《道德经》、《论语》,就算读着费点劲,但是多读读、多查查字典,理解字面意思并不难。
就算没读过,我们仍然绕不开这些经典。日常中很多关键概念的定义,都是由这些经典给出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师生等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做人的准则,也无时无刻不受古圣先贤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而不争等等。
这些警句、成语你可以不知道,但是你周围的人却知道,你可以不践行,但周围的人却在践行。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经典流传2000多年却长盛不衰的原因。
一个现代中国人,穿越个1000来年,回到宋朝,你可以跟年轻的王安石讨论变法,除了口音问题之外,大体上是没有什么障碍的。
你最多是被当作一个口音怪异的外乡人,而绝不会被当作外国人。
而1000来年前的王安石倘若再往前穿越1000来年,也就是汉朝,他可以跟王莽讨论一下变法。
文字沟通肯定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可能还是口音变化比较大,毕竟后面还有一次衣冠南渡。
王莽再往前穿越1000多年,回到周朝,他可以跟周公请教一下怎么施行礼乐。
周公再穿越估计就见到大禹了,《禹谟》周公肯定读过,也不算陌生。
所以你看,中国人是可以跨越时光与先祖沟通的,这个种族天赋在地球上还真是独此一份。
所以我才认为中华文明没有中断。
当然了,我代表不了所有人,我只能说中华文明在我这没断,但是在有些人那断没断我就不知道了。
但我想,他们应该也代表不了所有人,起码代表不了我。
所以当有些人说“我们”如何如何的时候,我建议他最好还是分清楚,你是你,我是我,你如果非要说“我们”的话,我会觉得你是在骂人。
例如下面这种,只能当作骂街了。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