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国务院总理李强表示「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古都闲云的回答

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但已经完成“快速过峰”,正处于下降通道;人才红利要画个问号。

下图是日本研究人员以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其余年龄段人口算出来的中国大陆的“人口红利值”。其中,2022年以后部分的黑线通过联合国预测数据得到,蓝线部分以人大人口研究中心生育率保持在1.45的“中方案”为基础,按照同样的算法得到。

回顾往昔,中国抓住了“人口红利值”高峰期的时间窗口,完成了“快速过峰”。可以看到,虽然中国的人口总量长期保持在10亿以上,但“人口红利”值较高(≥2.0)的时间窗口只有9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的一段,最高(≥2.5)的时间窗口只有00年代中期到10年代中期短短的十年,顶峰出现在2011年。

这段时间是发展的关键时期,00年代中期到10年代中期也正是中国GDP名义增速最高的阶段。即使按照四经普的修正,2010年前后几年部分年份的名义增速也超过20%,这正是短时间内经济总量快速超过日本的关键。八九十年代时,很多人都预计中国GDP总量长期内(如30年)都难以超过日本。他们犯的正是刻舟求剑的错误,因为那时中国的人口红利尚未达到高峰,已出现的人口红利也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展望未来,“人口红利值”正在不断下降,并且未来十年的下降速度是最快的,老龄化正在快速削弱“人口红利”。之前我多次提到联合国数据的一贯不靠谱,而1.45的“中方案”是更接近实际情况偏乐观的结果。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两点:在2050年以前,人大中方案的蓝线比联合国预测的黑线要明显偏低,并且在2025年至2055年左右要偏低大约0.15,提前3年左右下降到低于2.0的水平,反映了老龄化+少子化对缩减“人口红利期”的负面影响。

虽然两个方案的预测都在2025年至2030年附近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小高峰,似乎是出现一些反弹,这是由1960年附近的出生人口异常偏少、使2025年附近达到65岁的人口减少的缘故,这种反弹不具备持续性。所以,说“人口红利”已经不复存在不符合事实,但“人口红利”确实已经不及以往,并且越来越靠不住,如果按“人口红利值”≥2.0的标准,只剩余十年左右的时间。

40年的“人口红利期”已经走完四分之三,余下的这十年就是及时将“人口红利”及时转为“人才红利”的关键转型期,“人才红利”值得期待。但是,类似开发“人口红利”有完成扫盲、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等前置条件,开发“人才红利”也并不单是拥有大量的毕业生就可以做到。近几年已经出现大学毕业生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非常值得关注。

不同于“人口红利”时代操作工人和建筑工人较低的专门化程度和较高的适应性,“人才红利”时代受长时间专门教育的毕业生不愿或难以适应其他行业的需求,就业不充分或长期失业的风险比操作工人和建筑工人更大,对自身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发展效率带来的损失也更大。这种悲观的预期,已经体现在一年比一年更甚的考公热考编热上,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疲于应付毕业生就业问题时,期待能够挑起大梁的“人才红利”恐怕难以胜任,要画个问号。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