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在你的理解里,爱的表现是什么?

简单心理Uni的回答

爱到底是什么,我怎么知道我是真的爱伴侣,他们是真的爱我的呢?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经验过什么是真正的爱。

人们常常把性的吸引力或化学反应的吸引力误解为爱,而事实上这是很短暂的,你也无法在上面建构真正的爱。那真正的爱是什么呢?

在谈论爱以及爱情的话题之前,我想先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渴望亲密、希望被人爱,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获得爱?

一、爱,到底是什么?

我们一被生下就渴望着母亲的温柔细腻的抱持、关心,渴望着乳汁,渴望着细心的照料,希望自己一出生就有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那么所有的这一切都要仰赖着一个好的照顾者,一个无条件的给予爱的母亲或者照顾者。这是婴儿生存下下来基本的显而易见的需要。

而这些需要不能获得时会怎样呢?这也是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所提到的:对人类来说人,之所以努力获得爱究其根本是为了让自己克服孤寂感,摆脱孤独带给我们的恐惧。

在人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完全失败就会导致人的疯狂。比如精神病人就是这样的例子中比较极端的一种。

精神病人像是退回子宫的人,他们虽然感觉不到孤独,但他们又是绝对孤独的,他们通过彻底的脱离周围的世界以至于不再感到真实的世界而与世界隔绝,这样他们对彻底孤独的恐惧才会克服。因为只有这样才使他感觉到他们与之隔绝的世界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即使对于精神健康的人来说,也时常受到孤独的困扰,孤独同自由以及死亡一样都是人生的终极命题,是人们一直乐此不疲探索的话题。

二、如何克服孤独感呢?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古往今来会有各种不同的探讨,答案也各不相同。对于出生的婴儿来说,陪伴是克服这种孤独感的良药。他通过母亲的脸,母亲的镜映,去感知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感知自己的存在。

母亲的微笑,母亲的哺乳,母亲的拥抱和安抚都会让襁褓中的小生命感觉到连接,而使这样的孤独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果在幼年母亲对婴儿的抱持失败或者及缺失,孤独感会一直持续到他的成年。

那么成年人又是如何去处理孤独的呢?

先看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酗酒或者吸毒诸如此类的成瘾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人获得一种暂时的与人融合的、合为一体的感觉,人就仿佛远离了孤独。

而这种短暂的感觉只是一种幻觉,在这种感觉消失以后更深的孤独会再次袭来。有一些手淫成瘾者曾经这样描述在他们达到高潮的刹那,他们首先体会到的是一种满足,继而就是更深的孤独。这迫使成瘾者去重复这样的行为。

以上的所描述的这种方式是以强烈的完全投入的方式让自己与他人达到一种融合的状态,它如昙花一现,所以只能通过不断地重复而实现。这样的连接不具有实质的意义。

这种“仿佛就是”的感觉实质上在幻想中完成了与某人的连接,但其实欲壑难填,带来的却是更深的的孤独感。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克服孤独,他就要会努力实现人与人的结合,但是诸如酗酒等成瘾行为却是徒劳的努力。

现代社会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以同一群人结合的方式克服孤独,这是最常用的的方式。比如,一个人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别人相同,或者穿着打扮像其他人,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而这样的与人统一的方式其实是假统一,因为这是以极大牺牲一个人的个性为代价的,这样的人终其一生都有可能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们表面上与人相处安好,但内心深处却是极孤独的。

他内心深处有一面平时不为人知,却是被深深掩藏的被称为“真实自我”的部分,而表面上却是以另一面即社会、道德、文化接受的或者是弘扬的行为方式迎合其他人,这部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假我”。

比较常见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一个人被要求以顺为孝,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这也让真正的连接变得不可能,这样的教育方式在诱导一个人顺从的同时,也埋下了叛逆的种子。

而叛逆也恰恰是个体的人格的一部分,它只是在文化的以及道德的压力下被藏了起来,而最终这一部分是深深渴望被接纳和看到的,所以这样通过与一群人结合的方式是假统一,这样的连接也是也是假象,悲哀的是:表面的和气下面掩藏的是深深的孤寂。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是现代人常用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之前我们说过,胎儿或者婴儿和母亲是一体的但是双方的这一连接是以失去彼此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为代价的。那么,如果人与人结合既可以保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同时又可以合二为一的方式,那就非“成熟的爱情”莫属了。

为什么成熟的爱情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三、不停地索取,让我们变得匮乏不堪

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秘密。通常当我们提到爱或者爱情的话题时,我们联想到怎么获得爱,怎么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很多的人以为在关系里获得爱就是需要被他人给予,所以想尽办法去获取,好像是说,如果别人给到自己了就可以满足了。

那么这样的预期就会在关系里希望被对方填满,也预期被对方填满之后自己就完整了,圆满了、没有缺憾了。一个人带着这样的预期,在亲密关系里如果得不到想要的,就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比如愤怒、失望、抱怨、沮丧等。

这些反应的前提是源于内心的假设,别人给予我,我就能获得爱。但是有趣的是,恰好相反,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这才是爱的秘密。但是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认知里,爱是被给予,所以在抓取的过程中,爱的双方变得匮乏不堪。

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予”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者做出牺牲。而还有部分人认为“给予”是美德,并且以牺牲为代价。而这两种观点都是对“给予”的误解。

这样的认知也与个体的人格发展水平有关。比如有创造性的健康的人,他们认为“给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我感觉到生气勃勃,因而欣喜。“给予”比“获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予”表现了我的生命力。所以爱情最大的满足之处在于“给”而不是“取”。

但是,在我们的意识里,我们会误认为在亲密关系里“得”让我们更满足。比如在男与女的性关系的高峰体验里,男人射精的一刹那,他就是在“给”,而这样的行为也让他非常的快乐,因为他可以感觉到自己做个男人顶天立地,有力量,有创造力与活力。一旦他阳痿了,你就可想而知,他有多么沮丧了。

女人也是一样的,如果她性冷淡,她是“给”不出的,同时她也无法体会到“给予”的满足和快乐。

又比如一位母亲哺乳时,她可以给予孩子抚慰,乳汁、关注、慈爱、温暖,她在这个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自我母性带给她的价值感和满足。那些经历剖腹产母亲,当婴儿下生之后,她没有母乳所以无法哺乳,所以她会承受不能哺乳的焦虑、遗憾甚至歉疚,这是不能“给予”的失落和沮丧。

从物质层面看,不是说一个人拥有钱财他就富裕了,而是他因为“给予”了他人钱财他才是富有的,害怕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钱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都是贫穷的,因为他一直巴望着“取”,他是一个贫穷又可怜的人。

然而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却是富裕的,他感觉自己是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从精神的层面看,如果亲密关系中,彼此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知识、感悟等等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给予”对方并丰富她的生命和人生,就会激发对方的生命感,同时这激发也会返回来激发给予的人的生命感,所以这样的爱情或者亲密关系是有生命力、创造力的,这就是爱情的本质。

四、“给予”—— 爱情的秘密

所以“给予”才是爱情的质。“给”意味着“得”。这是“给”和“得”的辩证关系。有一个小故事:一个人不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于是他去求教上帝。

上帝先带他去了地狱,他看到所有人都面黄肌瘦,但前面都是美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很多人都在努力往自己嘴里送,但筷子太长了,自己永远都送不进嘴里。上帝又带他去了天堂,结果天堂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欢声笑语,原来是一样的筷子,自己送不到自己嘴里,但两个人可以相互喂食,其乐无穷。

“给”意味着“得”。而一旦你若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开始在关系里实践,你对于爱情的期待会发生变化,你自己的态度以及在关系中位置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你会从主动而且有意识的给予而不是抓取,自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会因之提升。

最重要的是你开始让你们的关系开始进入一种更有建设性的、新的循环,在这份关系中你给的对方多一点,对方也会因此以不同的方式回馈你,而不是活在匮乏的浩劫中,你也会更有尊严更有掌控感的生活。

另外除了“给予”,这项基本的素质外,爱情要经营好还需要具备其他的素质,比如“责任心”、“尊重”“对对方的了解”在这里我不再一一赘述了。但是大的前提是你要知晓,这个前提就是刚刚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关于爱的秘密:“给予”。

Reference
布雷姆, & 米勒. (2010). 爱情心理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
弗罗姆. (2008). 爱的艺术. 上海译文出版社.

文|徐凤霞(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v2 dea77c4adcc613917739b9db4026cf95 1440w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