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在科技、文化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蒙古人是如何征服半个地球的?

 

蒙古人为何能够横扫欧亚?这里要谈根子上的原因,而不是泛泛地说蒙古人具有异乎寻常的骑兵战术、运用恐怖战法之类。

本来只有六十万人口的大蒙古国,区区十万人的军队,为什么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就可以战胜、征服数百万、乃至数千万人口的大国西夏、西辽、花剌子模和金朝呢?而成吉思汗的子孙以这支军队,更是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军事奇迹:蒙古帝国的领土最后扩张至 3300 万平方公里:东临太平洋,西至黑海沿岸,北抵北冰洋,南至南中国海。蒙古军队到底靠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v2 0c9e749d6fee4da3001cbef4c3f2826e 720w

Fig1. 大蒙古国疆域图

一、 浅层原因:蒙古军队为何能横扫欧亚

一般来说,大家都喜欢归结为以下比较表层的原因。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再看根本因素,毕竟表层原因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蒙古军队无须后勤保障。大军远征,粮草供给是统帅最为头痛的问题,往往决定了战争的成败。而蒙古军就不需要后勤供应,他们出门打仗的时候,把羊群也赶上,一边放牧、一边行军,渴了喝鲜榨羊奶,饿了吃羊肉,羊肉快吃光了,就到达目的地了,攻城略地,掠夺物资,以战养战。这样蒙古军根本就不受制于粮草问题。

第二,先进的骑兵战术,形成闪击、包抄等战术。蒙古人结合以往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法,发展出一种单一兵种骑兵的战法,就是集中使用骑兵,这样令其军队具有强大的机动性和冲击力,造成变幻莫测的效果。犹如纳粹德国在二战初期,发展出的闪击战,集中地大量使用坦克,令坦克军群迅速逼近莫斯科城下。同时,蒙古人巧妙地将轻骑兵与重骑兵配合起来使用:先用轻装骑兵突袭、再用重装骑兵碾压,形成横扫之势。

第三,弯刀和火炮的使用。有弧度的弯刀作为骑兵装备,远远超过了刺杀类兵器的效果。蒙古军还有效地将炮兵和骑兵两个兵种联合起来协同作战。

第四,运用恐怖战法,大量使用签军。对于坚持抵抗的城池,蒙古军一旦攻陷,就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杀,意在传播恐怖情绪,令下一个城池丧失抵抗意志;如果不抵抗,就把城中投降者和青壮者充军(此所谓“签军”),然后让签军去作攻伐另一座城市的炮灰:让他们冲在第一线,去消耗敌人的物力和人力。

第五,蒙古军不发军饷,纯粹以战功来分配战利品。没有人能坐享其成,只有勇猛杀敌者才能获得财物、才能获得尊重,士兵的作战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第六,周边民族恰处于衰落状态,这使得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没有遇到强大对手。当时控制中国北方的金朝已经汉化,丧失了曾经的武勇精神;而且,当时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世界也是内乱分裂,哪里挡的住蒙军之锐气。(但这里有一个反例,花剌子模恰在成吉思汗时达到军事上的鼎盛,雄踞中亚,其统治者摩诃末已有“亚历山大第二”之称,甚至有向东扩张、征服中国之野心;但碰到了铁木真,摩诃末的雄心犹如玻璃一般,碎了一地。)

v2 f442568ac4ad626d1645190acb552878 720w

Fig2. 花剌子模地缘形势图

第七,成吉思汗雄才大略,且具有超凡魅力(charisma)。就是说,成吉思汗就有一种超人的、超自然的领袖气质,令人们自觉自愿地受他支配。再加上成吉思汗也善于利用宗教力量,通过萨满教的巫师,令蒙古人相信他是受长生天的厚爱而统治草原,能够“倚仗长生天的气力”。这样,在成吉思汗的感召下,蒙古人的小宇宙爆发了。

这就是蒙古军横扫欧亚的七大原因,我都赞同。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没有说到根子上。比如后勤,用牧羊的方式来解决,哪个游牧民族想不到这一点?谁不知道兵贵神速?谁没听说过大迂回、大包抄。谁不晓得利用宗教的力量?谁不知道使用先进的兵器,炮兵又不是蒙古军最先使用的。金朝也在大量使用签军,为何效果就不佳?就是说,以上这些原因,无法解释为何在成吉思汗手中就得到了充分利用、充分发挥,之前或之后的游牧民族却不行。

大迂回、大包抄、闪击战、柿子捡软的捏,这些稀疏平常的军事原则,谁不晓得?关键是运用和执行问题,因为一般军人都不喜欢打运动战,成天跑来跑去的;还让人家赶着羊群,用喝奶方式解决给养。别人要这样指挥军队,早就造反了。那成吉思汗用了什么手段和方式,以至于能成功地运用这些原则。

也就是我们要寻求成吉思汗到底采用了哪些与以往游牧民族根本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解读。这就是所谓科学实验中的对照组,要控制变量,找出其中差异。而前面的观点,从方法论上来说,缺乏与之前的游牧民族作对比。没有对比,就得不出根本原因。分析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从更广泛的横比和纵比中挖掘本质。

二、 深层原因:要从制度层面去挖掘

1206 年春季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全蒙古国百姓编组为九十五个千户,分别封给开国功臣,任命他们为千户长,让他们世袭领有各千户。这就是所谓的“千户授封制度”。有人会说,这制度有啥稀奇,前有女真的猛安谋克制、后有满清八旗制,不都类似嘛,但还真不一样。

(一)千户授封制度

1206 年春,成吉思汗进行了一个重大举措:将全蒙古国的百姓分组编类成九十五个千户,将之分别封给开国功臣、贵戚们,任命他们为千户长,还可以世袭。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千户是由不同部落的人混合组成的,这就使得往昔的众多部族、氏族瓦解了,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蒙古国,更使得过去的部族不可能再行恢复。

这一点非常关键,必须要举例说明,就拿成吉思汗本人为何能够崛起为例。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他爸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的首领,乞颜部只是当时蒙古高原众多部落中的一个而已。所谓蒙古高原是现在的说法,古代叫漠南漠北,漠南就是内蒙古,漠北就是外蒙古。当时在漠南、漠北的部族多了去了,其中最为强大的是塔塔尔部、克烈部、篾儿乞部、乃蛮部、尼伦蒙古部(尼伦蒙古部:蒙古诸部在十一二世纪时,分为尼伦蒙古部与迭儿列勤蒙古诸部两大群。尼伦蒙古部的各部落血缘关系相近。尼伦蒙古诸部以外的其余蒙古诸部,皆称为迭儿列勤蒙古,即一般的蒙古诸部,例如弘吉剌部等)。

尼伦蒙古诸部中又包括 23 个主要部落分支,其中实力最强的是泰赤乌部和乞颜部。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就是乞颜部的首领。铁木真九岁那年,也速该喝酒喝死了,乞颜部群龙无首,泰赤乌部乘机把乞颜部的部众带走了,铁木真一家就被遗弃了。

铁木真长大后,在克烈部王汗(也速该的拜把子兄弟)、义兄弟札木合的帮助下,重振乞颜部。本来屈居在泰赤乌部的乞颜部贵族,一看自己原来领袖的儿子——铁木真如此天骄一代,于是乎又带着乞颜部的百姓投附了铁木真,重建乞颜部贵族联盟,并推选铁木真为汗。

这里的关键是,乞颜部之所以能恢复,表面上是铁木真的领袖魅力,但实质是泰赤乌部虽然一度合并了乞颜部,但并未将其部众打散,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所以一旦有机会就又会重新独立门户。

铁木真在统一蒙古高原诸部的过程中,先后消灭了塔塔儿、泰赤乌、克烈部、乃蛮部、篾儿乞,在 1206 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建立了大蒙古国,被拥戴为大汗,获得“成吉思汗”,成为整个蒙古高原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开始统治原本数十个部落的百姓。

但,如何进行统治呢?如果不将原来的部落进行打散,就很难实现号令的统一,甚至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分崩离析。所以,成吉思汗实行千户授封制。

千户授封制不只是打散了原来的部落、进行了重新组合,而且千户那颜(首领)也往往不是过去的旧贵族,就是说很多千户那颜并非富二代、汗二代,而是视其功勋进行受封的,因此他们出身各不相同,甚至包括被解放了的奴隶。这一点,比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还猛。

为了强调成吉思汗千户制度的关键性,这里再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淝水之战。为什么强大的前秦,仅仅因为一场战役就整个崩盘瓦解、烟消云散了呢?话说前秦国主苻坚,将北方诸政权逐一平定,完成了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统一,势力空前强大,决意大举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苻坚当时发兵一百多万,表面上很强大,但暂时归附他的各政权贵族如慕容垂、姚苌等带着自己原本部族的军队,根本就不想好好打,盘算着一有机会,就反戈一击,重新独立。当前秦与东晋军队在淝水两岸对峙时,前秦军队有意后撤,让东晋军队渡河决战,想的是乘其半渡而击之。结果是,正当军队后退时,有人喊了一嗓子:“秦军败了”,整个大军在刹那间就崩盘了。这东晋没打下来,前秦却崩盘了,北方重归于四分五裂,慕容垂、姚苌等各自独立建国。这么强大的前秦,为什么在淝水如此孱弱呢?就因为苻坚只是在军事上统一了北方,但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体制,来有效地进行统一管理,还让各个部族各自为政,各立山头。肥水都留在了人家的田埂,淝水之战焉能不败?

而成吉思汗建立的千户组织,是行政、经济、军事三位一体的体制。所有千户的领地、民户,其最高所有权在成吉思汗。大汗对于千户那颜可以撤换、调遣,对其人户、牧地也可以抽调、改换。千户那颜虽然可以世袭,但必须由大汗认可。在哪里驻扎也完全由成吉思汗指定。一切东西都掌握在大汗手中,没有一个人胆敢说这是我的,任何东西都是大汗的。

简而言之,通过千户授封制度,成吉思汗把蒙古高原全境有效地置于自己的统一控制之下。他指示:“万夫长、千夫长和百夫长们,每一个都应将自己的军队保持得秩序井然,随时作好准备,一旦诏令和指令不分昼夜地下达时,就能在任何时刻出征”。统一的汗权对于地方的千户和百户,令行禁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它不单给蒙古社会开辟了发展和繁荣的广阔可能性,同时也使蒙古人拧成了一股绳,大大增强了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军事能力。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够不强悍?不横扫欧亚岂不怪哉!

这成吉思汗的千户制度,就是将蒙古部变成了半封建、半奴隶、全军事化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无疑是最适应军事掠夺、以战争作为生产方式的民族,因此蒙古人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令当时的世界感到恐怖;正是体制的改变,造化出一个全新的强大民族,成为其他民族的梦靥。

总而言之,成吉思汗缔造的军队为何前所未有的强大,是其在制度建设方面,其所建立的千户授封制度拆散了原有部落,进行了重新组合。经过这个过程,成吉思汗消化了草原上各族部落,以致蒙古之后草原再未出现新的民族,相比之下匈奴、突厥不过是部落联盟国家。难怪,匈奴和突厥很容易遭到两汉和隋唐的瓦解。

再对比金朝建立前后,完颜阿骨打所推行的猛安谋克制,仍然维持了原有部落,以致在发动战争时,依然以各个家族部落为单位,故其战争的动力来源于为自己家族掠夺财富、扩大自己家族的势力范围。如此以来,蒙古不断的扩张,是不断增长了成吉思汗的权威,而金朝的南侵却扩大了军工贵族的势力,此为重大区别。这也是金人武功远不及蒙元的重大原因。

(二)怯薛制:质子护卫军

或许大家有一个疑惑,千户授封制度是打散了原有的部族势力,但这些千户一旦拥有了自己势力,慢慢的也会滋生拥兵自重的念头。成吉思汗采用了什么方式,使得这些千户长能够服服帖帖地听从他的号令,而不挑战大他的权威。

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降旨将护卫军扩充为一万名。这就是怯薛护卫军。这一万名精锐的禁卫军,可用来制约在外的任何一个势力。而且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都必须将自己的儿子送来效力。也就是采用了质子制度。使得大汗能够控制分布各地的那颜。

问题是怯薛的忠诚度如何保证?何况他们很多就是千户长的儿子,万一来个里应外合,那成吉思汗还不人间蒸发?难道成吉思汗仅仅靠他的超凡魅力——卡里斯马来控制怯薛的?

铁木真没这么天真。他给了这些怯薛很好的上升空间。本来怯薛平时就是保卫大汗,伺候大汗,端饭洗脚之类。但慢慢地,成吉思汗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其实,这很自然,大家想象一下:某日,成吉思汗在大帐中洗脚,同时在想军国大事,犹豫不能决,就会很自然地与洗脚的怯薛聊天,甚至问他的意见,如果这个怯薛的回答对上了口味,就会得到重用。到后来,什么起草诏书、发布诏令,都成了怯薛的活儿。渐渐地,怯薛就成为参赞朝政的重要人物,最终成为管理汗国事务的行政长官。这与中原地区尚书职事的发展极为类似。

如此以来,怯薛们就自觉地维护大汗的权威,老爸如有不轨,也会坚决反对,因为一个有能力的怯薛有希望成为汗国的重臣,你老爸不就能让我继任个千户长吗?能有多大出息。就这样,成吉思汗让怯薛们对他忠心耿耿,而怯薛又以实力和亲情控制各个千户,成吉思汗的大权可谓是牢不可破。

总之,这成吉思汗创建的大汗卫队,所谓怯薛护卫军,以质子的方式更好地控制了各贵族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这样,蒙古在 1206 年建国之后,确立了专制主义汗权。大蒙古国表现出高度集权,其极权表现为大汗绝对权威、人身支配关系、绝对服从。

至此,我们可以说,成吉思汗强大的军队是源于强大的内聚力,而这个内聚力是基于成吉思汗的高度集权,而集权得到了千户制和怯薛制的保障。

有了这样强大内聚力的军队,成吉思汗取得以下战果就顺理成章了——伐金、灭西辽、灭花剌子模、远征钦察(达今之乌克兰)、灭西夏;then 死于六盘山。

三、制度保证:窝阔台时期进一步扩张

成吉思汗的继任者窝阔台,虽然没有成吉思汗的权威和超凡魅力,但这个制度依然维持和继续了这种内聚力,使得蒙古在窝阔台时期进一步猛烈扩张。

成吉思汗临终前,要求窝阔台的兄弟:“我死后你们要承认窝阔台为汗,把他的话当作肉体内的灵魂。”这些弟兄们不但口头表示完全遵从,而且立下保证文书。成吉思汗死后,经过忽里台的一致推选,窝阔台顺利地成为新任蒙古大汗。在窝阔台的登基仪式上,其兄察合台率皇族及臣僚跪拜于帐下,而且是连续三次跪拜。

v2 7781eb5c21405b90949101bfa914aaea 720w

Fig3 窝阔台画像

注意:这是蒙古人首次行跪拜礼,成吉思汗都没有享受到的大礼,让窝阔台享受到了(这也多亏耶律楚材在其中的运作),于此略见窝阔台初步拥有的作为蒙古大汗的权威性。

窝阔台即位后,“得内庭之万名怯薛及本部百姓为己有”,从而在实力上保证了其汗权的威严。窝阔台还进一步从制度方面强化汗权,他制定的第一条扎撒曰:“成吉思汗原来颁布的法令和敕旨,应予以维护、支持和保卫,不许恶意改动、篡改和混淆。”目的在于借成吉思汗的权威来强化自己的地位;后又颁行大扎撒,其中条令云:“凡当会不赴而私宴者,斩。”已表现出窝阔台汗权至高无上、不可挑战的意味。

有了如此权威,窝阔台得以大有作为:建都城(和林)、定税赋(百输一)、置仓廪、立驿传、设官职、恤平民,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央集权。于是乎,窝阔台时期,蒙古军取得了比成吉思汗时更大的军事成就——灭金、伐高丽、征服斡罗思(俄罗斯)、掠波兰、扫匈牙利。正当蒙古军在欧洲所向披靡,直抵维也纳之际,突然传来窝阔台去世的消息,统帅拔都骤然撤军,西欧得以保全。

v2 9b2e12ccfe49b01b62dcb953d3616ce9 720w

Fig4 蒙古军三次西征示意图

四、分封制埋下蒙古衰落的伏笔

成吉思汗经过大半生的残酷征伐,建立了地域广阔的大蒙古国,如何进行管理呢?他采取了分封制。将大部分地域分给了自己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而成吉思汗所保留的领地,将来全由幼子拖雷继承。

如此分封,意味着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虽然成了大汗,但实际又成了部落联盟体的共主,因为诸王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军队,而窝阔台汗对诸王的私产是没有支配权的。对于诸王的军队,窝阔台只有征调权,而没有领属权。仿佛西周封建后,周天子对诸侯具有征调权,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蒙古国之所以继续猛烈扩张,得益于察合台和拖雷对窝阔台汗的自觉服从。所以窝阔台得以组织实施“长子西征”(第二次西征),一直打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

但这种分封制的共主,其权威性必然是代代衰减。窝阔台死后,其皇后乃马真氏称制近四年,然后举行忽里台大会,选举窝阔台之子贵由为大汗。但本次大会遭到拔都的抵制(拔都乃术赤的儿子、成吉思汗的孙子,也是术赤封地的继承者,还是长子西征的统帅),他托病不来。

可以说,大汗贵由已经丧失了对拔都军队的征调权。为了收拾拔都,贵由率师西巡,无奈在路上就病死了,他仅仅汗了三年不到,就 disappear 了。

贵由死后,在拔都的主持和支持下,忽里台大会推举拖雷的长子蒙哥为新的蒙古大汗,但大会遭到察合台和窝阔台两大派系中主要人物的抵制。大蒙古国进一步撕裂,甚至出现了小型撕比(叛乱)。不难预想,蒙古军因强大凝聚力而产生的强大的战斗力,必然因此而发生衰减。

蒙哥主持大汗工作后,命其弟旭烈兀西征,灭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侵入叙利亚后,遭遇埃及援军,发生大规模会战,结果是参战的蒙古军全军覆没,蒙古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终被打破。

旭烈兀西征时,蒙哥也没闲着,他与另弟忽必烈各率一路大军,大举入侵南宋。当蒙哥攻至合州城下时,被一名南宋士兵射死,群龙无首,只好撤军。

当时在漠北留守的蒙哥幼弟阿里不哥,听到大哥被射死了,马上开始张罗忽里台大会,准备选自己为新的蒙古大汗。他还发出命令,让忽必烈也返回和林参加忽里台。

此时的忽必烈已经进兵至鄂州城下(今武汉武昌),因为蒙哥一路的撤退,令其成为深入之孤军,眼看着要被南宋军队阻断归路,有被合围聚歼之危险。突然贾似道遣使议和,忽必烈大喜过望,撤军北返,要与阿里不哥切磋汗位。

北归的忽必烈当然不会去和林,因为那里是阿里不哥的势力范围,干脆就在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举行了一个忽里台,直接就选自己成了蒙古大汗。阿里不哥一看小哥忽必烈如此厚黑,马上在和林举行忽里台,也选自己为大汗了。

应该说阿里不哥的忽里台大会更正规一些,一是地点在都城和林,二是参会的有察合台的孙子、蒙哥的儿子等等。

但不管咋样,大蒙古国同时出现了两个大汗,直接就兵戎相见,开始大撕比了。忽必烈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因其即位不合法、不符合扎撒,难以服众,几大派系开始正式分裂,从大蒙古国派生出独立的四大汗国: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他们虽然最终承认忽必烈及后来的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的正统,但实际上是各自为政,进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新时期,做任何大事儿,根本无须请示大汗,只是事后告知一下而已。

v2 0a3d5532d4964ad435e8ab8e77c64bfe 720w

Fig5 四大汗国示意图

随着庞大的蒙古帝国分裂,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也日渐衰落,不再具有征伐世界的能力,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曾经的凝聚力,尽管他们仍然拥有过去的骑兵战术、还装配了更先进的武器。

=============12 月 5 日,回应各位的质疑和批评 ,如下:

首次在知乎上发表历史类文章,获得各位大力支持、各种质疑乃至批评,首先表示感谢。既然是首次发文,对各位的质疑就要认真对待,所以我今晚就牺牲了休息的时间,来回应一下几个重要问题。

本文是在回答“蒙古人是如何征服半个地球的?”,所以时间跨度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整个扩张过程,这是文章基于的大前提。

问题 1:蒙古人是否使用了火炮?

我在原文中先给出了所谓“浅层原因:蒙古军队为何能横扫欧亚”,罗列了七条,这相当于论文中的学术回顾。也就是我先将别人的观点罗列如下,以便随后推出我的拙见。所以对着七条没有展开,更没有论证,因为这不是我提出的观点。

但有读者还是非常关心这一条“第三,弯刀和火炮的使用。”蒙古军到底是否使用了火炮呢?这个有争论,既然有人认为蒙古军使用了火炮,自然有他们的史料支撑,我这里简单说说:

火药武器使用的最早记载是在唐末,用“飞火”烧城楼;飞火是啥?北宋《虎钤经》云:“飞火者,谓火炮火箭之类也。”当然这里的火炮和现在的定义肯定不一样,最多算雏形吧。北宋修的《武经总要》里面提到“竹立牌”就是用来“防火砲、火箭之类”。可见用“火砲”至少在北宋时已经不稀奇了。

具体来说,这个飞火就是将火药团绑在箭杆上发射,或者用抛石机发射。注意,这里注意两个词:“砲”和“炮”。砲本来砲指石砲,但因为北宋火炮的出现,。“砲”有时也指火炮,而“炮”有时也指石砲,这就是大家有争议的一个原因。我们只有看到“火炮”或“石炮”的时候才能确定是——火炮,当然是古人的火炮。

靖康元年(1126 年)李纲“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李纲《梁溪集》)。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最早的火炮,当然也有学者不同意。

蒙古南侵之时,金军就学会了用火炮抗蒙,结果蒙古军就慢慢学会了,还用之攻打南宋,这在史籍有记载。《后村先生大全集》(by 南宋刘克庄)中写到: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 年),蒙军攻安丰“虏必欲得城,扫地而至,大设攻具,以火炮焚楼橹”。

按照《明史》(兵志四

火器)的记载,蒙军在攻打金朝的时候已经开始用火炮,具体是这样说的:“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按照这种说法,似乎是蒙古人首先将回回炮与中国的火药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某种形式的火炮。当然,仅靠一两条史料是无法形成定论的,所以争论就在所难免。

另外还有文章说,郭子仪的后裔郭侃擅长使用火炮,跟随蒙古军队西征,帮助蒙古军攻克了约七百座城。对此,我没有查到史料出处,难以鉴定真伪。有知道该史料的朋友可以留言告知(蟹蟹)。

关于蒙古军使用火炮的依据大略就是这样,史料不够充分,所以大家有争议。

问题 2:蒙哥是怎么死的,是被南宋士兵射死的吗?

这一点学术界争议很大,未能达成一致,因为各个史籍的记载不一样,无法鉴定谁对谁错。南宋刘克庄对钓鱼城保卫战的胜利写下了一首诗《蜀捷》,其中有“挞览果歼强弩下”之句,令不少学者相信蒙哥是被射死的。现存钓鱼城旧址的石碑碑文,也明确刻着蒙哥“中飞矢而死”。

但也有南宋人记载说蒙哥是被淹死的,或者说是忧愤而死。而《元史》记载是病死的。具体如下——

《元史·宪宗本纪》记载:“五月,屡攻不克。六月丁巳,汪田哥复选兵夜登外城马军寨,杀寨主及守城者。王坚率兵来战。迟明,遇雨,梯折,后军不克进而止。是月,帝不豫。秋七月辛亥,留精兵三千守之,余悉攻重庆。癸亥,帝崩于钓鱼山,寿五十有二,在位九年。追谥桓肃皇帝,庙号宪宗。”(“不豫”乃讳称也,means:天子有病的)

既然正史《元史》都说蒙哥汗是患病而死,我为何不采信呢?到不是因为《元史》是二十四史中被诟病最多的(因为其中错误百出),而是因为:《元史》虽是明代所修,但其所基于的材料大多是蒙元的官方材料,具体来说《元史·宪宗本纪》的原材料就是从元十三朝《实录》中 copy 来的;元朝自己的实录,当然会对蒙哥汗之死有所避讳,怎么会老老实实地说是被射死的,那多没面子。而南宋人的说辞亦不可全信,所以蒙哥汗到底是怎么死的就成了永久的争论。

波斯拉施特编写的《史集》中,做了一个推理:蒙哥是患了痢疾而死。考虑到拉施特是伊尔汗国的宰相,而且是奉命修史,其推理的倾向性令人很懂的。

还有一个说法,说蒙哥“中砲而死”,就是被宋军发射的砲、砲死了。而且这个砲很可能是火炮,理由是明万历《合州志•钓鱼山记》中,蒙哥是被“砲风”所震,给震病了,最后死了。所谓“砲风”就是指火器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造成“远至百里外,屋瓦皆震,号火四举”的效果(宋

周密《癸辛杂识·砲祸》)

根据专家梳理,各种历史记载的中蒙哥死法高达 12 种之多,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后我再写文章,对于这种争论较大的地方加一个括号,注明有争议,方显严谨之作风,因为知乎是个严谨的地方。

问题 3: 有几位留言到:周边民族处于衰落状态,才是蒙古军成功的关键。

这一点的确挺重要,我在文中也罗列了,但也同时提到了一个反例,花剌子模恰在成吉思汗时达到军事上的鼎盛。

这里再展开说一下:

花剌子模在摩诃末的领导,不断对外扩张,领土不断扩大,成为雄踞中亚的强国,甚至有向东扩张之野心。摩诃末听说成吉思汗在东方折腾得很大,就遣使探虚实,结果成吉思汗盛情接待,亲口承认摩诃末为西方的统治者,并希望摩诃末也能承认自己是东方的统治者,双方和平共处。由此可见,摩诃末至少在铁木真眼里还是很牛叉的。

那在摩诃末眼中,铁木真又如何呢?为了表达友好,成吉思汗也派使团前往花剌子模,还组织了一个四百五十人大型商队前往;这其中除了蒙古使者兀忽纳外,其他成员都是穆斯林,就是为了取悦摩诃末,想着和花剌子模好好做生意。没成想这个商队直接被花剌子模一个守城将领扣留,还向摩诃末报告说这个商队都是间谍。听到报告,摩诃末竟然下令将蒙古商队全部处死。由此可见,摩诃末没有太把成吉思汗放在眼里,否则的话应该是驱逐出境。

成吉思汗当时已经很牛叉了,蒙古军已经打下了金朝的中都(今之北京),害得金宣宗只好提前迁都汴梁。这些消息早就传遍了中亚,那摩诃末不把成吉思汗很当回事儿呢?

原因是,摩诃末觉得自己很强大,事实上花剌子模也确实很强大。我们现在说花剌子模如何如何腐败、衰败,那是因为成吉思汗更强大、而且强大的程度高出很多。这一点估计成吉思汗本人也始料未及。

起初成吉思汗还遣使花剌子模,责问摩诃末为何处死蒙古商队,结果摩诃末直接就把使者处死了,把随从剃了个光头,放回去给成吉思汗报信。搞得成吉思汗连个台阶都没有,战争不可避免。

显然,在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中,成吉思汗是被迫出兵,否则自己大汗的威信将收到挫伤;而摩诃末从始至终都在有意将事儿往大里搞,简直就是求战心态。

战争的结局大家都晓得,蒙古军直接把花剌子模灭了,而且灭得相当顺利。

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不是花剌子模太弱,而是蒙古军太强。

那问题就来了,双方都处于军事鼎盛时期,为何花剌子模不堪一击呢?原因当然多方面,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摩诃末名义上是花剌子模的最高领导人(算端),实际上只能算半个,他的妈妈(秃儿罕·可敦)也可以发令旨,与摩诃末的诏旨一样颁行全国,有时甚至互相抵触,搞得臣下无所适从。尤其是,摩诃末妈妈掌握了军队的主要力量,换句话说,军队的主要力量并不效忠于摩诃末。

而成吉思汗是如何掌握军队的,那是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这样两支军队一旦遭遇,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的花剌子模对新征服地区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统一管理的措施,而成吉思汗的千户授封制将整个蒙古高原的力量整合在自己一个人的手上。

说来说去,就是蒙古军太强了。(其实,本来强弱就是比较而言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成吉思汗通过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威望,又借威望得以确立千户授封制度,该制度保证了蒙古大汗的高度集权,从而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实现了横扫欧亚的功业

另外,还有朋友说文中的地图有点儿问题,这个确实没有花功夫,只是随便在网上找了几个,主要是让大家看个大略。

再者,还有朋友指出了文中的笔误,比如“军工贵族”,我看了都觉得好笑,金朝竟然有军工贵族,这也太穿越了。先把这个笔误留几天,供大家观赏。

最后,在各位的留言中,我尤其注意到“半夏凉薄”的说法——“蒙古的崛起有内因外因,内因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成吉思汗通过文化,整合蒙古各部,文化这种粘合剂的作用远远大于制度。”

我非常欣赏这个质疑,原因有二:一则,该质疑涉及本文论证的主体,制度到底起得是不是最关键的作用;二则,这是一个建设性的观点,提出了文化比制度更加重要。

如果说,成吉思汗确实通过文化整合了蒙古各部,这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千户授封制,就是这个制度拆散了原有部落,进行了重新组合,这使得文化的交融成为可能。制度是硬性的、瞬间完成的,而文化是软性的、渐进式的。在千户授封的刚性制度下,各部落文化才可能相互交融,进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从而成为一种更有效的粘合剂。

这样的推理是合理的,但还需要史料的支撑。关于文化方面的史料不像制度类那样好找,文化生活方面的史料一般时散落在史籍中各个角落中的,需要一点儿一点儿地挑出来,这是一个细活。

就说到这里吧。

写得比较仓促,大家凑合着看。

感谢各位的批评和支持!胡先笙会继续努力,和大家共同切磋。

==============================================

【参考文献】

宋濂:《元史》

道润梯步译注:《蒙古秘史》

彭大雅在《黑鞑史略》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

道森:《出使蒙古记》

周良宵、顾菊英:《元史》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