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泡泡的回答
我小时候也好奇过呢!可惜没人解答又找不到答案,提个问题就算了。
我家好奇宝宝今年5岁,也是问题无数,万一这个问题“遗传”给他了呢?先预备着,等他问我的时候就能探索一番了。
孩子提出的问题背后,是TA的生活经验:
经验1:冬天下雪,在雪里冷。
经验2:生火会热,热了雪化。
结果有一天,孩子新发现,因纽特人竟然在冰天雪地里,用雪做房子,住在雪屋里面,而且还生火!
自己之前的生活经验分分钟被击碎!三观震裂!这样的冲突时刻,正是孩子好奇萌发,兴趣飙升,学习力爆棚的好时机~
不过,因为很多孩子看到雪屋,可能是在一些动画片中出现的,
所以,可以给孩子补充一些关于因纽特人的纪录片,再多观察下他们的生活:
https://www.zhihu.com/video/1579411637060235264
比如这段,看完后,问问孩子:
你觉住在雪屋里冷不冷?
你为什么这样觉得?
厚厚的衣服,浓浓的哈气,这和自己在冬天很冷的户外差不多嘛。相信孩子对“雪屋里冷不冷”,应该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肯定是不如自己家暖气房,空调屋的。
那冰天雪地里为啥要住雪屋呢?——因为,外面更冷,零下四五十度的那种……屋里的冷和屋外的冷比一比,咦,突然觉得就不冷了呢!
接下来就到了“为啥雪屋是冷冷的雪做的,但屋里会比屋外暖和呢?”
因为雪屋并没有“加热”效果,而是用雪砖做个房子,把自己给“罩住”,来保温。
保温的“温”从哪儿来呢?主要是从人身上来,从火身上来。
有一个又便宜又好用,一两块钱的东西,就能帮孩子理解,为什么雪屋能保温。
它就是:救生毯~这玩意儿往身上一裹,顿时就能感到突如其来的温暖!
然后,你就可以给孩子解释:它的导热性不好,你的身体的热量就被“关”在了里面,就会感到暖和一些啦。
如果你懒得买,就去厨房拿卷烤箱用的铝箔纸,看看怎么把孩子裹一裹,也能让他亲身感受——原来每个人都是个小火炉!
如果怕浪费,哪怕像我这样,只裹一只手,也能感到,周围一下子就暖和起来了。
当孩子有了亲身体验,再给他解释那些比较抽象的道理,就容易多了。你可以直接用下面这个视频,可能连话都不用多说,孩子就懂了:
雪屋就好像一个罩子。用压实的雪做的砖,和铝箔纸类似,导热性也很不好。用它做的房屋,就像一个罩子,把穿得厚厚的你,还有屋子里的空气,和外面更冷的冰天雪地隔开。这样,冷的难进来,热的难出去。
如果孩子还有兴趣,可以进一步给他看看,一些雪屋的典型结构:
观察一下,说一说:
雪屋还有哪些特点呢?
它的门是什么样的?
人们在什么样的地方坐卧/睡觉?
又有一个朴实无华的实验,帮孩子理解因纽特人如何巧妙利用热对流了:
套个塑料袋,下面用蜡烛或暖气加个热,塑料袋就“升空”了。
因纽特人在雪屋中砌一个高点儿的台子睡觉,不光是因为想给自己做个“床”,更是因为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在雪屋中,人体和油灯那一丢丢可怜的热加热的空气,也会往高处去,为了保暖,这点儿热也不能放过,所以生活和睡觉的地方要高一点,才没那么冷。
来到第二个问题:生火的话,冰屋会不会融化?——当然会啦,甚至不融化就盖不成雪屋呢[1]!
传统的因纽特人,在建造雪屋的时候,当主体结构完成后,女人们会在雪屋中点燃鲸鱼或海豹油脂做的“油灯”“油炉”,把门封上。
前面说过,雪屋像罩子,热的出不去,冷的进不来。很快,雪屋内壁的雪砖就开始融化,让雪砖变得湿湿的。因纽特人会选择合适时机,果断打开门,让外面零下几十度的空气一拥而入!
于是就像艾莎的冰封魔法一样,刚才微微融化的雪砖上,湿湿的一层水迅速结冰,把让雪屋更加坚固了。
那么,盖好雪屋,“冰封加固”后,雪屋住起来,会不会因为太热而融化呢?
康奈尔大学有群学生做了个有趣的模拟研究[2],大概是人身上温度36°C时,在雪屋中,围绕人的空气大概16°C,靠近内墙壁的空气温度大概1°C。
考虑到外面可能是-30℃到-50℃,所以不用太担心融化的事儿。雪屋真是说不冷也冷,说冷也冷的存在呢……
最后,雪屋里的人的数量、空气的湿度、火的情况、屋子整体密闭和通风的控制,的确有可能会让雪屋温度太高而开始某种程度的融化。
想来因纽特人的祖先,也是在无数次“塌房”中,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雪屋的结构,和一代代传承的“房管”技术。
比如,在雪屋上,也会有一个小小透气孔,它让干冷的新鲜空气得以适当进入,也能让屋内的水蒸气逃逸出去,让室内保持干燥。
最后,如果孩子对雪屋特别感兴趣,那也可能“爱屋及乌”,也可以趁这个冬天寒假,多搜索一些关于因纽特人的电影、纪录片、图书、资料,了解一下因纽特人:
最后放一张有点古老的纪录片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中的截图,这张图是一家人早上即将起床,女主人翻身,把火炉里油脂燃的火苗拨旺。
它很配今天的2个问题:
雪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生活环境的智慧产物,它用自然积压的雪块切割成砖砌成,像一个具有隔热功能的罩子,能把人体和火产生的热有效地保留在屋内,把寒冷关在外面。
因纽特人吃高热量的食物,穿厚厚的皮草,砌小小的门,搭高高的床,不放过也不浪费屋内的任何一丝热,但也会小心翼翼地照顾好火,关注好室内温度。
在有人类生活的地方,人类总有办法生活下去,想办法更好地生活下去,家人相爱地生活下去。
对雪屋的小小好奇,也许就打开了冰雪世界的一扇小门,和孩子一起探索的旅途中,你们也许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最后送上加拿大因纽特人的传统歌曲“love song”一首,他们和蒙古族一样也有很多喉音唱法。
因纽特人的“呼麦”叫做katajjaq[3],它是族中女子的游戏,通常是母女或姐妹两人,面对面或双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进行,通过对呼吸的调节发出短促喉音,一人在前半拍上,另一人在后半拍上,一唱一和形成规律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