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涔子沐的回答
【提示】所有思维导图均是我用excel做的,任何形式引用、转载等必须说明来自张涔子沐。我在B站(用户名:张涔子沐)置顶动态放了思维导图合集(PDF版)的分享链接,大家自取。我对部分宏观导图录了串讲视频,也在B站。本回答将不定期更新。不要在本回答下面留邮箱哈!回不过来。
本回答分为三部分:
1.宏观经济框架;
2.周期;
3.宏观经济学习的方法论。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框架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其实有很多,关键看你要分析什么问题,比如你是侧重经济增长和周期,还是侧重生产与分配。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教材,其实和日常的宏观分析实践挺脱节的。我给题主分享一个我自己梳理的体系,梳理的基础目的是串联所有宏观指标,将其构成一个体系,以便对整体形成判断。
先给个总体框架,下面慢慢讲:
—2022年6月28日更新——————
今天正好有空,更新一下。
首先,把现在的经济划分为两个层面:实体层面和金融层面。
实体层面主要包括生产活动、非金融部分的流通活动(物流就算做实体层面,而信贷则不计入)。
金融层面主要是对各种资产做定价,而这个定价的本质就是对资源的分配。
实体层面的活动是人类任何阶段都要进行的,只要人类存在,就必须从事生产。但金融层面不然,金融层面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的,因为金融本身要做的是分配,如果有更好的分配方式,金融本身就会剧变,甚至消失。
我们关心宏观经济,主要是关心生产活动,即实体层面,因为蛋糕变大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统计实体经济,就可以从这两个层面入手。
从实体层面统计,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看一看工业增加值,看一看固定资产投资,查一下用电量和物流数据,就可以比较好的认识当下的经济情况。
从金融层面统计,其背后的原理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下,一切生产活动最终都要以市场定价的方式进行流通,而这一切都是以货币计量的。消费,购房,企业扩产,政府基建,这一个个实体经济行为,背后都对应着具体的金融统计:消费贷款,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企业中长期贷款,政府债券。正如前面说的,金融给资产做定价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资源分配,而每一个实体经济行为都是需要资源支撑的,因此可以通过金融数据对实体情况进行统计。
随着历史演化,专门从事金融层面核心资源,即信用创造的行业:银行业出现了,并逐步脱离其他行业。至此,“银行体系-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的三角关系形成。之后,随着发币权收归央行所有,再加入财政体系,就形成了这个基本框架:
现在重新看那张宏观经济指标体系,你会有更好的把握:
以此为基础,只要读懂央行、银行体系(信贷)、实体经济(以GDP为框架的指标体系)、财政体系,就可以判断宏观经济的情况了(金融市场是基于这些而变化的,所以先不考虑)。
呃,好累啊,而且知乎这个编辑器太差了,经常跳出来乱码,直接把我梳理的笔记放这吧:
基础部分1.1:央行资产负债表
基础部分1.2:超储率体系(主要是分析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资产负债表和超储率体系是分析流动性框架的基础。现实分析中最常涉及到的就是货币政策工具mlf/slf之类。注意把握其在央行表内的位置比例和工具间的差异,可以对央妈的放水与回笼有基础的认识。
基础部分2:社融与M2(分析经济中的资金需求与供给)
我梳理这张表是为了分析社会中的资金供求情况,该表极为重要,包含央行每月发布的几乎所有数据: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商业银行为主)+信贷收支表+社融+M2。阅读类似财务报表的资料时,注意两点:1、来源与去向;2、与哪个主体相关。央行的这几张表,主要主体有居民部门、实体部门(企业+机关团体)、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
基础部分3:GDP体系(支出法和生产法是很重要的分析框架)
几乎所有的非金融宏观经济指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对应的经济活动。分析时,一定要建立支出法和生产法之间的联系。我国是第一制造国,所以需要用生产法观察工业以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整体周期阶段;而在分析经济增长的来源时,更多需要从支出法,即三家马车的角度思考。
同时也要通过对GDP代表的统计方法的了解,增强对统计数据的认识。比如之前,全国各省GDP之和往往是大于全国值的,这里除了有部分地区高报外,还有跨省经济活动被重复度量的原因,而这就是个统计问题。随着国家统计局协调各省统计局建立统一的统计活动,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
基础部分4:财政体系(有些复杂,记住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即可)
如果没有理清财政收支的基本框架,建议看自媒体财政分析时不要评论,因为你尚不具备判断的能力。财政体系是十分庞杂的,但先了解一般公共预算的收入(税收结构与金额)与支出结构及分类,政府性基金预算(土地出让金和专项债为大头)收支,和各种赤字的计算口径,可以快速理解当下财政状况。
这些都是宏观分析的每一个局部,把这些局部统筹起来才能进行整体分析,放两张我分析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笔记。
具体分析1:房地产投资体系
本图包括房地产投资分类、投资+库存+销售、15-18年地产逻辑复盘、房地产相关占GDP情况、房地产资金来源及敞口、房地产相关政府收入(税+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对应支出(含对专项债影响)、房地产占比居民财富存量、房地产对就业的影响,涉及到GDP框架、行业周期、社融、财政、居民财富、就业等。
具体分析2:制造业投资体系
看这张图,注意谁是趋势项,谁是波动项。给一个我进行宏观分析的常用思维:波动项决定波动项,趋势项决定趋势项。短期分析重点在波动项,长期在趋势项。这张图的具体内容,有两个是最重要的:1、库存周期;2、一个基础的传导链条:需求↑→销售↑→存货↓→生产↑→产能利用率↑→产能不足→扩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个链条把GDP支出法下的投资,和生产法下的具体行业联系起来。
制造业投资虽然不像房地产涉及到的领域那么多(因为制造业更多是市场化的),但指标体系是明显庞杂的,有涉及GDP支出法的出口、投资、消费,也有涉及生产法的各行业库存周期划分,还有PMI等景气指标。这里注意一点:把握住每个经济指标对应的经济含义,才能根据自己需要选出合适的指标。
以上两个具体分析案例表明,每个具体宏观经济现象的剖析,都可能需要各个子系统的支持。这就点明了宏观分析难以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因:宏观分析能力的掌握,类似通才的形成,只学习局部是无用的,要么全部掌握,要么全部不掌握。懂财政不懂社融,懂社融却不懂投资,这是不可能的。对于想要建立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小伙伴而言,这是一个大工程,要做好思想准备。我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梳理宏观体系的,梳理的前4-5个月感觉仍然一头雾水,而那时,我已经梳理完央行、超储率、GDP、财政和本回答的第一张体系图了。直到整个框架主要部分全部覆盖,我才真正可以进行宏观方面的分析与判断。目前还有消费、杠杆率、地方财政、国际贸易体系等部分等着我去分析。但我很鼓励大家去建立这个框架,因为你会发现,你看到的世界有些不一样了。
第二部分:周期
说一下周期。依然根据我上面的划分,分为金融层面和实体层面。
1、社融周期(也可以说是信用周期,因为我主要通过社融数据划分,所以习惯叫社融周期)
该周期属于金融层面,极为重要。
大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下行,信用收缩,票据融资为代表的融资项上升。
票据融资是很好的反向指标。当经济不好,企业不愿意贷款,银行又有贷款任务的时候,就会用票据冲量。所以这个科目一旦持续上升,经济一般都在信用收缩期。
第二阶段:政府主导的逆周期信用融资上行,信用收缩持续,但放缓。
主要代表为政府债(对应基建)、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对应地产)的增速触底回升。但此时顺周期信用融资还在下行,主要代表为企业中长期贷款(企业中长期贷款主要用来扩产,这样就和前面制造业那张图的逻辑对应上了)。今年经济的困难,有部分原因就是居民中长期消费贷上不来(具体分析看地产那张图,另外还要分析居民收入与杠杆率),政府债的增长需要先对冲居民中长贷的掉速,然后才能稳增长,难度可想而知了。
第三阶段:政府稳经济的以工代赈见效,需求增加,顺周期信用扩张,社融上行。
除了刚才说的企业中长贷,还有居民短期消费贷、居民经营贷款,这两个贷款都说明实体经济自身的恢复情况。
2、库存周期,属于实体层面,极为重要。
库存周期的划分请看上面制造业投资那张图,在最右边的中间部分。库存周期大约2-3年。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特别是,上海和武汉都是封城(武汉那会几乎全国暂停),为什么今年压力这么大?因为从库存周期看,上一轮周期在2019年底结束,之后开始新周期,进入复苏和繁荣期,而这轮上行在去年10月左右见顶,之后进入销售下行、库存上行的衰退期,且持续至今。因此,武汉那次,我们正处于库存周期的前半程,而现在处于后半程,因此经济的压力是完全不同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把全部工业品PPI和产成品库存导出来过去5年的数据,按照我前面写的库存周期划分方法看一下。
3、朱格拉周期,也有叫产能周期,比较重要。
用美国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就可以明显发现存在这样一个时长8-10年的周期。但我国数据稍微麻烦一些,因为我国在产能利用率系列数据的统计上,并不如美国完善(见上面制造业投资那张图)。而看固定资产投资的话,趋势性又明显大于周期性,这是因为过去20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极大,三大产业的比例也有分阶段的变化,因此,产能方面体现为趋势项强于周期项(你可以在前面制造业投资的导图里看到)。当然,如果你用一些数学方法剔除趋势项后,也能观察出周期。不过随着我国基础工业化基本完成,预计未来产能周期会更明显。通常的,学者认为一个朱格拉周期包含2-3个库存周期,也就是大约10年。
4、库兹涅茨周期,也叫代际周期,即一代人的周期,主要分析房地产时候用,不重要。
该周期大约20-25年,可以用人口抚养比划分。为什么不重要也很简单,我们国家商品房到现在才多少年啊,1个周期有没有都不好说。该周期的内容可以看上面房地产的那张图,右上角。
最后还有个康波,不过我还没梳理过,所以就不说了。
当下国内经济的周期分析,主要是社融周期和库存周期交织产生。上半年难熬,因为两个周期都在下行期,所以难。下半年预计会好一点,但别太乐观,因为下半年大概率是社融稳住,并有一定上行,而库存周期继续处于下行态势。
如果题主想要的是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哎,我只好说。。。
我也梳理了!
虽然我觉得那些内容对我用途不大。
高鸿业的宏观,大概300-400页吧,我梳理为30页A4纸,pdf版的分享链接同样放在B站的置顶动态里。梳理的原因是,万一哪天发现有用,可以快速捡起来。这几个图只是给大家看下excel做笔记的概貌,所以随手截了两张图。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习的方法论
这里说下我对宏观分析如何学习的建议。
宏观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1、宏观经济指标统一框架的建立。
也就是我上面几张图做的事情,因为无论什么经济理论,最终都需要统计数据检验和跟踪。因此,第一步是划分主要宏观议题,并围绕每个议题展开宏观经济指标的梳理,其背后经济含义、流动方向、涉及主体,并将这些构建为一个完整框架,打破各个知识点之间孤岛式的关系。我有一个观点:逻辑自洽和观点正误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体系的完整。如果你的体系只是局部,但内部逻辑还自洽了,那这个理论肯定有问题,或者说当前的宏观与你的体系假设是一致的,一旦宏观变化,这个体系就失灵了。只有建立统一框架,我们才具备判断别人观点和逻辑的能力。
2、经济危机的梳理。
经济不像物理,可以反复试验,因此历史上所有重大的宏观经济现象,都是难得的试验,都值得梳理。本来想说是经济史的梳理,但觉得有些小伙伴可能会陷入到无尽数据的整理中(上一条已经做了不少功课)。经济危机的梳理,其实就是周期的梳理。复盘经济危机,不是让你梳理出原因,而是要在完全客观的角度,仅以时间轴为唯一脉络,将一连串事件进行梳理,客观呈现经济危机从酝酿到爆发的全过程。再结合自己所处时代,观察各国现象,进一步理解。其实这个阶段就是通过阅读历史进行初步归纳的准备。
这是我对早期经济危机的梳理,也是用excel:
3、各个流派观点的阅读。
什么流派的观点值得梳理?1、体系足够完整;2、提出者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解释;3、提出者的理论被执政者采纳。具备1+2或单独具备3,都是值得梳理的。梳理时,要按照提出者论述的顺序梳理。因为有了前面的积累,这次梳理后就可以有自己的评价。最好把与之对立的学者理论也进行梳理。
这是我对温铁军老师关于解构新冷战的梳理:
你是不是发现了,这项学习的后两点,都需要历史知识的支撑?所以,我梳理了公元5世纪-1900年,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年表:
经济的问题,只靠经济理论解释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社会科学的融合,这方面的梳理,我也还在路上。
最后,宏观框架本身的认知,是需要自己花费相当的精力,查阅大量资料的,希望题主不要停留在这些回答上,而是以自己倾向的回答为方向,以自己的认知去积累和梳理,进一步检验。
2023年5月25日编辑,修改部分内容
2022年8月14日追更内容:宏观体系地图,美国经济体系。
一、宏观体系地图
前面我叙述了我搭建的宏观经济结构基础框架,而我梳理宏观的思维导图也是依照这个框架进行的。将所有思维导图汇集在一起,可以组成一个完整框架。可惜纸张的地方太小了,所以我只能拆开一张一张梳理。如果有时间,我还真想试着做出这么一张图,大小估计可以当地图挂在书房了。
二、美国经济体系
这张图的梳理以美国GDP支出法为框架,注意如此把握:
1、GDP=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消费和投资是本图重点)
2、失业率→收入→消费→零售数据→销售→库存→产能利用率→资本开支→私人投资,该链条把消费和投资串起来,形成闭环;
3、失业率同时表述收入(消费)和企业运行(生产),很重要;
4、注意每次销售上行/下行拐点的原因;
5、中美统计数据的区别。
2022年8月21日追更内容:人民币汇率
该部分是对翟东升老师B站汇率课的梳理,感兴趣可以去找原课程。该内容混合了对历史数据梳理和翟老师自己的解释,属于客观数据和观点的混合体,阅读者自行判断区分。
2023年5月25日追更内容:全球三级分工联动框架
全球三级分工为 核心国(消费)-半边缘国(生产)-边缘国(资源)。这一分工体系被许多学者和金融从业者论述过,算是一种共识。我在导图中提出一个看法:我国经济是制造业为代表的外需周期和房地产为代表的内需周期形成的双轮驱动,在次贷危机后这种模式更为明显。从数据上体现为:PPI同比(代表制造业)转负时,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会立刻触底回升。即房地产是被迫在制造业盈利下行时用来稳住经济总量的。而调节地产必然需要影响房贷利率,这也导致在实体经济的角度看,我国货币政策无法独立。这张思维导图内容比较庞大,我录了讲解视频放在B站,这里就不多做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