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大老虎的回答
本文只从我的旅游专业展开说一说旅游脱贫的故事。纽约时报的表述中国的扶贫,其他发展中国家很难复制。这点我部分认同。
……………故事开始的分割线………………
你们听说过恩施巴东县吗?
一个人口48.6万,人均GDP2.9万人民币的小县城。
巴东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而在农业社会里,只要提到喀斯特地貌,那么基本就是贫困的代名词。
事实上,巴东县在去年9月12日才摘除了贫困县的帽子。
熔岩喀斯特地貌对于农业发展有多大影响?1.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
2.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3.地下溶洞遍布,地表水容易变成地下水,严重影响灌溉。
但是,喀斯特地貌确是旅游行业一大瑰宝。
我是学旅游的,太清楚这一点。
桂林山水甲天下,喀斯特地貌。
新晋网红旅游省份贵州,喀斯特地貌。
云南石林,最具代表的喀斯特地貌。
九寨沟嗯五彩池,那是因为地下喀斯特溶形成地表的钙华现象。
而巴东县的喀斯特地貌是这样的。
这里是巴东县的神农溪,5A景区。
你非要我点评巴东的喀斯特地貌的话……很棒,非常具有开发价值。
但也不是说全中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事实上,如果我是旅游开发商,在面临开发巴东旅游的时候,刚开始一定会有所保留。
因为距离神农溪不远,就是恩施大峡谷。
长这个模样。
恩施大峡谷,号称中国第一大峡谷,堪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这从我们专业的角度来看,嘻嘻,商业营销做的很不错。
虽然神农溪是长流性溪流峡谷,与恩施大峡谷有着旅游差异性体验。
但是,2020知乎最流行的一个词是什么?
内卷。
中国的旅游行业在内卷上绝对不亚于中国互联网行业。(谁叫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世界第一)
选择开发神农溪,就一定意味着要与恩施大峡谷在旅游市场腹地上展开一场厮杀。
会让旅游投资商犹豫的,不是说能不能赚钱的问题。(不要太单纯了,这种级别的旅游资源一旦能开发的出来,那赚钱是稳稳的。哪怕隔壁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犹豫的是投资回报周期。
做山区旅游开发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拆迁问题。山里人安土重迁的思想,那是几千年来的一个文化传承。如果要开发某个景区,需要让原住民搬离,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复杂的工作。
如果说要折腾个七八年,那么有这钱,干嘛不去搞房地产?风险高,回报慢,不划算。
巴东神农溪,拥有旅游资源,缺乏群众基础,面临隔壁相似类型景区的竞争?
这一切的关键,还是看巴东县县委县政府在旅游扶贫这块,能有多大的决心了。
他叫陈行甲。时至今日,陈行甲被人称为网红县委书记多是因为他的反腐败。
而我,是因为他15年这一跳。
3000米的这一跳,是为了宣传巴东的旅游。
陈书记11年上任,12年就推出了神农溪1.3亿元深度投资开发方案。
大家现在能玩到的神农溪漂流和纤夫文化,就是这1.3亿投资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这就是巴东神农溪的纤夫文化,小管家你要是因为这个判我ghs,我保证跟你掰扯3小时是非曲直)
这张图,就是我说的旅游搬迁。
把适合开发的环境留给游客,把适合居住的场所留给村名。
北界村海拔1100米,非常适合开发户外徒步。而原有的居民集中异地安置,修建了80栋搬迁安置房,形成一个“绿色种植与农旅结合”的新局面。
这是陈行甲的手笔。
也引来了新凤凰,某家户外运动公司(我不打广告,也不吹牛。这是神农架的某家户外公司,老板姓刘)
类似的村落还有肖家坪村,香家垭村等。l
这些工作开展的都挺不错。
但是,想要高效率地完成这一目标,不是靠陈书记一个人磨破嘴皮子的就能完成的。
在我看来,陈书记这些年网红书记的由来——狠抓党政建设,严肃政府工作纪律,落到根本上,都还是为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而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则是巴东县的选择。
陈行甲11年走马上任巴东,16年离任。
但是,他的离任并没有改变巴东旅游发展的大格局。
相反的,巴东除了神农溪继续深度发展,另外的2个4A和1个3A景区都是在17到20年,陈书记离任以后拿下的。
当地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以及柑橘种植,也和旅游深度相结合。
我不讨论陈行甲书记离职的原因,但他在任的这些年,真真切切为巴东旅游脱贫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时至今日,巴东已经成为了全国旅游脱贫的一个重要案例。
脱贫这项工作,如果仅仅是说给钱,投资,那未免也太看不起这项基层工作了。
借用陈书记一句话,整个脱贫工作中,最困难的,始终是思想上的改变。
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打开贫困对象的心结,不但要给贫困户必需的资金和技术,还要开启他们尘封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真正警醒:人穷不能志短,要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基层干部在扶贫送温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引导贫困群众既要心怀感激、好好珍惜,又要有羞耻心、进取心,把接受扶贫作为强大的动力,以此鞭策自己,在借助外力的同时还要强化自身内力修为。(陈书记采访语录,手机码字,没法加引用)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基层书记的思考与付出。什么是真正的脱贫?
想来想去,还是教科书上的语句最合适。
1.因地制宜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纽约时报认为我们中国的脱贫工作靠的是不可持续投资。
呵呵,我经常说,公务员是全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人群。而这批优秀的公务员,又有无数人深入了基层,开展这项伟大的脱贫致富工作。
写在结尾
旅长:要枪没有,要命一条。你李云龙看我这颗脑袋值几个钱?你就砍了去,拿去换枪。
李云龙:……(略)
旅长:我有装备我要你干什么?你既然当团长,就有能耐去搞枪。要不回家去抱孩子去,别在这给我丢人现眼。
李云龙:得嘞,我就等的是这句话。
……
……
……
话说,新中国成立伊始,家里穷的叮呤杠浪响的,哪来个钞票搞这种不可持续的投资?
怎么,我们就不脱贫致富了?
纽约时报这看起来是讽刺脱贫,扯到最后还是他们老调重弹,他们的资本主义优越性。
看腻了。
(人在旅游,巴东的故事回家以后慢慢补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