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澄的回答
前几天我弟弟过来我家玩,带了本小册子,我看了看,上面是古诗、飞花令啥的。
他跟我说每天都要背,背完了要交作业。
我就问他,放假了你怎么交作业啊?
他打开了手机。
“用我最讨厌的钉钉。”
可把我愣住了。
我还没接受过钉钉的摧残呢,这小孩子就用上了?
不过吧,这小屁孩虽然用钉钉,但也没有自己的手机,平时玩游戏刷视频都是用自己长辈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姑姑小姑父等等等等,当然也包括我的。
那他需要打电话的时候,用什么呢?
当然是......电话手表。
他用的是小天才,因为前几年推广太好了,我身边的长辈看电视还是多一点,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而我身边别的小辈,其实标配也都是电话手表,什么华为的小米的小天才的都有。
之前这东西刚出来的时候,一直给我一种emmm...背背佳的感觉,就是那种“好像有点用,又好像啥用没有”的感觉。
所以我就没对这东西太在意,毕竟我刚上大学,还没到给自己孩子考虑的地步嘛。
但等我回过神儿来,发现这个小玩意已经占据了我身边每一个小朋友的手臂。
于是我又考虑了一下,感觉之前对电话手表的定位可能不太准确。
这东西能够让我旁边小辈几乎人手一个的原因,在于这些小辈有一群特别关心他们的长辈。
他们又怕孩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又怕有时候联系不到孩子心慌。
一个电话手表就可以几乎完美地解决他们的需求(1、管住孩子的注意力;2、掌握孩子的动态。)
不过电话手表这东西,适用的年龄还是有点低了,最多用到小学四年级,再往上孩子大概就不乐意戴了——觉得幼稚。
而教育部的通知,面对的对象是全体中小学生。
初中生高中生才是沉迷手机的“主力军”。
我也认识不少小兄弟小姐妹,其年级分布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不等。
那一个个,不管放假不放假,只要微信上找,他们总能在24小时以内回复到位,你敢信?
有一位姐妹家教比较好,她上学也会带一个棒棒机(老年机)。
喏,这样式儿的。
就算这样,哪天她考试考好了,或者她们那边有啥大事发生了,也会给我发来短信联系。
平时回家也会拿到父母的手机,抽几分钟空闲上网冲冲浪。
不过她的成绩倒是很好,一点没受所谓“洪水猛兽”的影响。
就我对我这些小兄弟小姐妹们的观察啊,一部手机对他们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对他们来说,手机象征着什么?
一个,比父母更能理解他们、更能站在他们角度为他们着想的朋友;
再一个,无数有趣有意思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小说、游戏、视频、短视频;
还有一个,包容性极强的社群,在里面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角。
可能还意味着更多,但我目前还没观察到位。
相对于略带枯燥的学习来说,这些东西更有吸引力,当然也更容易导致沉迷。
为什么要禁?
因为显然对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并不具备为自己未来做好规划的能力,也不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
手机是工具不错,但在他们手上更容易变成一个玩具。
从这一方面来讲,强制是好的。
但正如高赞所说,上有通知下有对策。
答主的母校就有明文规定,不许带手机进校门。
然而每天该玩的游戏该看的小说该发的球球空间一个也没少,年级第一也这么干。
怎么做到的?那可就有的说了。
一万个学生里有十万个藏手机的方法,把这些聪明劲儿用到学习上,各个都能上清北!(误)
手机到底也只是一个工具,只是对学生朋友们来说,其双刃剑的性质尤为明显而已。
重要的还是在于要教给他们如何把握使用手机的度。
这个比表面上的玩与不玩沉迷与不沉迷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