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有猫的回答
先说结论:没必要对某种食物核酸检测阳性过度恐慌,买好的车厘子可别扔了。
近段时间内在进口的货物中,核酸检测阳性的情况比之前有所增多,这主要跟两个原因有关,一是很多国家还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每天都有大量新增病例;二是我国进入冬季,低温会延长病毒存活的时间。
但是核酸检测阳性,跟传染性是两码事,这跟核酸检测的原理有关。
一个完整的病毒由外面的蛋白质外壳和里面的核酸(DNA或RNA)组成,我们现在很少直接检测病毒,因为需要用到的设备非常复杂(电子显微镜等),只有在少数实验室才能完成。所以我们通过更加经济便捷的核酸检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病毒。
最常用到的办法是RT-PCR,这个方法通过对核酸片段的扩增来检测病毒核酸。
而核酸检测的并非完整的病毒核酸,而是核酸的片段。比如在患者治愈后,活病毒被免疫系统清除,但是病毒的核酸碎片可能仍然会存在体内,因此有些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后核酸检测仍然可能会显示阳性,但不代表体内就有完整的病毒核酸,更不代表有活病毒。再比如病毒可能会粘附在一些长途冷链运输的货物表面,实现跨国传输。
但是,病毒和细菌不一样的一点是,细菌可以独立存活,而病毒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这些货物表面并没有新冠病毒可以繁殖的宿主细胞,因此病毒会逐渐分解,失去活力。就像空难后我们在地上可以找到飞机的残骸,但是飞机本身已经支离破碎了。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DNA在一些冷冻化石中可以保存数十万年之久,但是这个生物体本身可能早已灭绝了。
新冠病毒要有传染性,必须具备两个特点,活病毒+病毒载量足够高,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车厘子表面检测到核酸阳性,并不代表这些车厘子就具有传染性。之后的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检测人员共采集环境、物品、人员标本199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这个说明表面核酸检测的车厘子,并没有造成人员感染。
根据去年11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公布的消息,全国抽检阳性率是0.048%,主要是集中在食品外包装上。相关部门在进口冷链食品的管控还是非常严格的,目前进口冷链食品没有核酸检测报告的话不得上市。
而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消息,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食用进口冷链食品而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
因此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无须过于恐慌。当然如果你确实非常焦虑的话,疫情期间也可以多选择国内生产的食品。
但无论有没有疫情,我们做好日常的防护还是必要的,由于食品的细菌污染出现健康问题的概率,实际上比感染新冠病毒本身大得多。
即使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买到了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产品,也不用过于担心:加热做熟是最好的方式,只能生吃的水果,如果实在不放心,多用流水冲洗一会儿,或者可以用果蔬清洁剂清洗。
冠病毒和大多数病毒一样,有个致命弱点:怕热。
病毒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蛋白质外壳,里面装着少量遗传物质。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遗传物质失活,进而消灭病毒。加热到 56 °C,保持 30 分钟,就可以彻底杀死新冠病毒,煮沸则更快。
只要在购物和烹饪的时候注意以下要点,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将病毒吃进肚里:
-生鲜食品认真冲洗;
-果蔬、肉类分开处理,生熟食的案板和刀具也要区分开;
-需加热食用的食材尽量烹熟,也可以防止细菌、寄生虫作祟;
-处理食材前后,都要认真洗手。
以上这些都是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做好这些,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
原文已授权丁香医生、丁香妈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