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莹的回答
“轮椅上的小仙女”丧生于无障碍坡道,真是我最近听到最荒谬讽刺的新闻。
我还依稀记得「北京截瘫者之家创办人文军在考察无障碍路线时,因为无障碍坡道被违章停放的车拦住而绕路,从2米高的未标识车库坠落身亡」,那只不过是一年多前的事(参考新闻:南方周末 | 截瘫者文军之死)。
而轮椅上的小仙女姐姐死于什么呢?死于「无障碍坡道为了防止违章停车而被装上拦路墩」。你说说这事,魔幻现实不?(参考新闻:无障碍设施是怎么成为杀人凶手的?)
这是小仙女姐姐发生事故的、号称"全球无障碍城市标杆"的深圳某路口:
可以看到坡道上安装了阻止汽车通行的路墩,后来或许是因为太碍事了,或者事后发现不符合城市无障碍规范,又拆掉了一个,但留下了坑坑洼洼的路面。
费财劳民、安了又拆,最后还是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我们还能看到,就在这个「死亡无障碍坡道」的旁边,还有一条「死亡盲道」,直径地撞进安装监视摄像头的杆子和另一个路墩,并且大概在头部左右的高度还有一个边角尖锐的电路盒。这是后话,我们之后再讲。
无障碍坡道,其实是特别经典的一个包容性设计,我们做无障碍的人在科普倡导的时候几乎一定会提起它,我也在之前的这篇文章里写过。
无障碍坡道是为了坐轮椅的人能够自由出行而存在的,诞生于美国从1960年代开始、历时数十年轰轰荡荡的无障碍权益运动。
美国各地政府原本不愿意耗时耗财在每个路口修上坡道。1990年,包括无障碍坡道在内的残疾人法案卡在国会迟迟无法通过的时候,众多轮椅骑手在国会外抛下自己的轮椅,用双手爬上国会的台阶以示抗议,这才促进了美国残疾人法的颁布和无障碍坡道的诞生。
这就是当年著名的「Capitol Crawl」国会爬行事件。(参考:那条台阶上爬出来的法案,三十岁了)
在这之后,其他国家也陆续推出了保障残障人士权益的法案。我国2012年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后,也进一步推广了无障碍坡道的建设。
拉着行李箱的人、推着婴儿车的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和小孩、送快递和外卖的送递员、踩滑板或者推着自行车的人等等,全都会用到无障碍坡道。
如果你曾经在任何时候拉着行李箱旅行过,你就一定是这个「无障碍设施」的受益者,哪怕你从来没有意识到过这些坡道。
可是谁能想到,在拥挤的大城市、行人最多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无障碍坡道却面临着"不是停着违章车、就是摆着防止违章停车的路墩子"的两难状况?
错并不错在无障碍坡道,甚至也不错在路墩子,而是在于"违章停车"这个现象。再深究下去,为什么中国大城市违章停车现象这么普遍?或许是因为城市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当今的私家车拥有率,没有预留足够多的车位和停车场吧。
类似的「充满障碍的无障碍设施」还有很多。
为了解决盲人朋友过马路看不到红绿灯的问题,上海、深圳、温州等城市都曾经效仿外国的无障碍设施,斥巨资给人行道红绿灯安装了声音提示。但是,很快就收到大量居民投诉称提示声扰民,最后这个国外最普遍的无障碍设施也没能在国内推行开来。(参考新闻:盲人害怕“闯红灯”,有声红绿灯为何未在申城推广? | 盲人钟“开口”两周被“闭嘴” | 有声红绿灯让附近居民难入睡,咋办?)
这里,错也不错在提示音本身,而是拥挤的城市规划、老旧缺乏隔音措施的建筑、民众对残障人士的无知与不理解。
「死亡盲道」也是被广泛报道的一个我国特色案例。相信很多人都见到过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盲道:
在轮椅上的小仙女姐姐倒下的那个路口,也有这样的一条奇葩盲道。再者,盲道上停满了自行车和违章汽车、多次修路施工后盲道变得乱七八糟等,也是常见的画面。
明明是为了方便盲人出行的设施,为何却频频成为害人的陷阱?即便大多数盲道不这么奇葩,在「盲道上可能有障碍物」这个可能性出现的瞬间,盲道就已经形同虚设,达不到原本的效果了。
因为知乎杠精率比较高,所以在这里修改加入一则声明:
下面提出一些国外的例子,并不是想说“中国应该照搬这些”,只是给出了一些成功的已知案例。结合我国国情,我确实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我们的城市状态、人口密度、底层素质等问题确实非常复杂,肯定不能照搬国外的标准。我是个臭写软件的,没有妄想能给城市规划专家提出什么有效的建议,也只能做到这了。
日本作为盲道发源地,是有良好的盲道设施的。我在东京做过针对盲人用户的调研,看到盲人们在盲道上健步如飞、速度不亚于正常行走的明眼人。当时我就很感慨,什么时候能在中国大城市的街道上看到健步如飞的盲人?
去过欧美国家的人可能有注意到过,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虽然重视无障碍,但其实普遍是没有盲道设施的,主要还是因为美国地广人稀、大家出行都靠汽车。不过,在美国的大城市和市郊,也会在一些重点地方铺有盲砖,比如铺在路口处提醒盲人要停下来过马路、铺在地铁站台阶处方便盲人走台阶等。
这样在重点区域铺设盲砖,虽然没有全城铺盲道那么地无障碍,但也有造价低廉、容易维护、不容易被障碍物遮挡等好处。这也远远好过仅仅作为面子工程而做、因为基层人员不理解而乱铺乱改、形同虚设的死亡盲道。
我在日本旅行的时候还看到过一个特别贴心的设计:过马路时延长人行道绿灯时间并提供提示音的按钮,方便腿脚不便和视力不好的人过马路。并且,这个按钮设置在了很低的位置,也是为了让坐轮椅的人和拄拐杖的老年人能轻松按到而设计的。
前两天在美国大农村看到过一个坐轮椅、并且独自出门行动缓慢的老年人,因为过马路的绿灯时间不够而分两次过马路,到达马路中间之后又多等了一次绿灯才过去,而且也要感激过往车辆耐心等了他一阵子,不然一次绿灯的时间连马路中间都到不了。当时就回想起日本的这个绿灯延长设计,好希望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呀。
究竟怎样才能让我国的无障碍设施真正变得无障碍?结合国情考虑,我也没有什么很好的答案,不然我就不会只能在知乎和公众号上打打嘴炮了。
最起码,这也需要「统一标准并且加强从上到下对无障碍的理解、不要拆了盖盖了拆仍然闹出人命」、「提高普罗大众对残障人群的意识、不要占用无障碍设施」、「优化基建、解决道路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这三点都符合才可以。但是,道理我都懂,怎么才能真的做到?______
更多无障碍相关知识和干货,欢迎关注我的专栏【无障碍,是每个人都被世界善待】,以及公众号【无障碍设计研究小组】。
期待和大家一起打造更友善、更有温度的互联网。
你我都能做到!让世界变得更加无障碍的5件事聋人送外卖大家怎么看?路标中的包容性设计 - 台北设计展分享从《动森》里的轮椅开始,探讨流行文化中的残障描绘城市无障碍设计的属性——包容 or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