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肆的回答
今天刚好在知乎上刷到一个问题:
“如果给你五百万,让你去戴着面具裸奔,你会同意吗?”
底下的回答精彩纷呈,不少人有理有据地分析利弊,有不少人说给就可以,也有人说不可以。
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确在裸奔。
去年9月份的时候的一个事:
我绝对没用手机搜索过任何和打印机以及硒鼓有关的事。那天在宿舍,我和室友聊了半天惠普打印机的各个型号,着重聊我个山猪吃不来细糠的没文化人不会取硒鼓以及加墨方式。(其实我是和室友开玩笑,我知道怎么取出更换)
晚上回自己家里后,我打开浏览器,我的浏览器第一条推荐是:
惠普打印机怎么拿硒鼓。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一个多月以后,我打印机没墨了。在朋友家吃饭喝酒,我说我要搬家,打印机送你了,只是没墨了,得自己买硒鼓。
我朋友在淘宝逛了半天,中间说了不少次买硒鼓的事。
等我走的时候,我打开高德导航。
加载页面是“惠普打印机的硒鼓的图片”。
那一刻,我有点蒙,都忘记截图了。倒不是喝酒喝蒙了,而是我意识到我手里的麦克风不是我的麦克风。
是我手机里,那些APP们的。
甚至我都是它们的,
在这些索要权限复杂又有繁琐大数据加持下的APP眼里,我的裤衩子都被扒了。
试想一个情景:你在和你媳妇儿谈天说地,中间可能夹了些少儿不宜的内容。等你拿起手机,发现APP们都在推荐各个品牌的避孕套。你可能觉得挺方便——科技改变生活。
但隐私就此无处遁形。
互联网把人抽象成了一个个帐号,大数据时代又把人汇总成了数据的画像。
人不再是活生生的有自己小秘密的人,而成了被商业巨头们利用科技发展来精准投喂又乖乖交出钱袋子的牲畜。
有人说:腾讯这样做危害并不大,是大众反应过激了。
我反对这个说法,对商业巨头保持警惕和批评是我们普通人维护自身权利的唯一手段。
我从来不反对科技,但如果有人用科技侵蚀我们的科技,我觉得我们必须得发声。
还有人说,这是行业普遍的规则。
我想引用一句话来反驳这个观点:
至于腾讯的道歉,在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是如此泥潭之时,我
看 都 不 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