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grenadier的回答
总体观感来说,除了ed有些不知所云,有点辜负了ed搭配的动画之外。属于比较出色的一集,尤其是后半部分的战斗场景。
这里单独来说说后半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贴吧和豆瓣引起了颇大的争议,也算是我看到目前为止对整部动漫的一个观感。
那就是“这部动漫(包括原作)的个性非常鲜明,并不是一部容易被所有人所接受的作品,它承受了公众过高的的期待”。
比如对于那种喜欢全程“啊啊啊啊啊啊纳命来”然后挥刀劈砍大杀四方的热血风爱好者来说,这次的改编可能真的不是你们所期望的那样——可以说本作除了电次亲自参与的战斗之外大概都很难令这部分人满意。
Mappa在本作的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气质独特———内敛+冷峻的描述方式,偏重文戏剧情,喜欢在ed上面搞点花样外加补充剧情,而且喜欢(文艺)电影化战斗过程———这种非常欧美电影化的风格在近几年的尼朋动漫中是少见的
就像我之前常说的,他的气质非常像《银魂》和《混沌武士》的混合体。
如果用战争片来比喻的话,就是他的基调更加类似于《1917》(虽然背景是一战,但是大场面战斗只有最后英军发起冲锋的长镜头)或者《敦刻尔克》(你甚至看完影片会发现全场除了最后看不到一个德国人)甚至是《血战阿拉曼》(全剧大部分时间就在快末尾的夜战出现了英国人,还看不清长啥样)式的,和传统热血番迥然不同的风格——如果硬想要从里面看到《长津湖》《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血战中途岛》那种炮弹横飞,两军对垒热热闹闹打来打去“敌军大将好一位,天地无双大英雄。强将手下无弱兵,皆是彪悍决死士。“这样的场景,那显然是要失望的。
演出效果来说,前两集加上本集战斗所代表的整个姬野的形象塑造,是漫画到了最后也没能塑造出来的——可以说假如漫画带给我们姬野的印象只是个在蕾塞出现之后我们就快忘了这个长得像独眼龙政宗的大姐叫啥名字的好女人的话;动画所带来的姬野是可以保持着一种回味无穷的回忆一直到(全部)动画完结的,这种无穷的回味体现在她和早川秋以及电次之间的羁绊上,且随着本集姬野之死而变得更加深刻。
而姬野之死采用这种留白的方式也要比直接描写悲壮的多:大蛇的囫囵吞枣辅之以异常安静平稳的配乐,将姬野之死的悲剧感渲染到了极致(更何况其对于原作也做到了忠实的还原,甚至还给你多了两帧失去了腿之后的姬野的画面)——悲剧的描绘并不需要太多的笔墨——就像体会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惧并不需要真的拍出来四肢乱飞的场面,在影院的立体声环绕下感受斯图卡那个耶利哥号角的声响给人带来心惊胆战的感觉会更加强烈。
只不过这样的描述方式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这倒是无可厚非的事,mappa的主创们乃至于藤本树本身,其实更像是用一种如今少见的气质来创作它,即使这种风格对于如今的一部分观众来说已经不合时宜。
真要追根究底来说,这片子本身所带来的过高关注度反而是一种枷锁——慕名而来的观众太多,听说的(对于原作漫画某些近乎于神话的传说)要比实际看到的夸张的多,尤其是在《再见绘梨》发布之后,对于藤本树的追捧甚至到了一种偶像崇拜的地步——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当年电锯人漫画完结的时候一度有人开始研究藤本树心里状态的事儿了——实话说你觉得一个喜欢看《男孩与狗》这样的末世废土cult片的作者会把这部漫画描绘成多么令大众接受的程度呢?
我甚至认为原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并非那些血浆横飞的战斗,而是最终导致电次下定决心要和玛奇玛战斗的那段对话:
电次:“……玛奇玛,你要创造的那个完美的好的不得了的世界里,有垃圾电影吗?”
玛奇玛:“……我觉得那些无聊的电影还是消失掉比较好。”
电次:“嗯……那就只好杀了你了”
藤本树他并不是神,更无需像如今他出名之后,我们对他作品的每一个分镜都要像战锤里面灵蜥解读古圣的一言一行那样顶礼膜拜、说出个三七二十一来——电锯人本身就是他对于自己热爱的B级cult片的一篇情书。它有着自己显而易见的缺陷和非主流性,并不是一部容易被所有人所接受的作品。
而从这个角度来说,Mappa这次的改编,毫无疑问是极度契合了藤本树本人的精神气质。
就像发售之后我们发现《赛博朋克2077》并非像制作组给我们呈现的那样是“终结一切游戏的游戏“一样,《电锯人》并不是终结一切动漫的动漫——那样的动漫并不存在,它今后在动漫历史上的地位大概和《混沌武士》或者《银魂》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爱好者们的谈资和下一个世代新人们补番列表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吧。
最后就用这几张图送别姬野前辈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