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叔的回答
阿才刺陆经理的那一刀,注定了他既成不了崇老板的伥鬼,也不配当大陆警方的卧底。
从业务能力上来讲,一边是陆经理大事化了,销毁证据;一边是阿才临危色变,不够彻底的背刺,让阿才不可能成为崇老板安插进来的监视器。
《孤注一掷》只交代过一次阿才的背景信息,那就是开片被潘生查出来湖南籍。根据后面的故事发展,阿才在湖南长大显然比在新加坡长大更可信。没有当地背景的阿才,在电影里也缺乏和崇先生的“沟通”。
在整个电影明示或暗示的信息里,阿才都只,且只能是陆经理的“打手”,临危色变的性格,难登“大雅”之堂。
那么,阿才有没有可能是大陆警方卧底呢?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任何文字或图画信息去留悬。片尾针对阿才的“不要开枪”在结构上,属于与简单、且单方面的不影响出“暴乱”的场景,并没有任何暗示处理。
更有趣的是,在片尾“大立功”环节,安娜立了功、潘生在立功、陆经理想立功,但凡阿才是卧底,都会来个警方的大立功。
可阿才不仅没有这样的表现,甚至枪击硬盘,或许他也在“立功”,但立的是诈骗集团的功。
再加上码头捞安娜的场景,安俊才对我来讲,更像是一个“童话人物”。
《孤注一掷》给了他一个诈骗集团“老手”的定位,却在剧情上给了他新手体验卡,去做为情救人的戏码。这一幕的出现,对于推动后面剧情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它,机械降神。
讲完了这些,再来评价阿才,似乎就冷血的多了。
阿才唯一具备人性的地方,就是“色”,然而“色的不彻底”;东窗事发后,又背刺陆经理,可又“刺的不彻底”。
所以,阿才成了《孤注一掷》这部电影中,从创作角度上“牺牲”最大的角色:
把所有的不合理,都丢给他,让这个不彻底的角色,背负所有不合理的问题。
于是,阿才就失了真。
整部电影后半段的节奏紊乱,源于他;
观众认知中的“不可思议”,源于他;
最后的背刺和枪击的不适体验,还是源于他。
可从创作上来讲,这些真的是阿才的问题吗?
我想,还是回到了《孤注一掷》这部电影本身,他和阿才一样,不敢彻底,也不能彻底。
既然这样的话,只能牺牲阿才,为整部电影“机械降神”,做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