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聊育儿的回答
这位父亲到车站接儿子时,一定是着急担心的,却用抱怨儿子不懂事的方式来表达,这很不妥。
如果多点理解孩子想念父亲的心情,多点理解孩子想让父亲陪伴的渴望,大概就只剩下后怕和心疼了,怎么忍心指责呢?
用愤怒,抱怨,指责等方式来表达关心,是一种「述情障碍」,会破坏亲子关系。
之前有位母亲在知乎提问,说了这样一件事,两岁多的孩子在大马路上骑车,转了弯离开了她的视线,她急得大哭,疯了一样地找孩子,却在见到孩子的那一刻,扇了孩子几巴掌,还一直说教。这位母亲分明就是担心孩子啊,却用暴力来表达担心,而孩子,大概被打蒙了,除了害怕和疑惑,啥也没学会。
关心孩子就多说点温暖的话语,担心孩子就说出来让孩子知道并抱抱他,至于教育,有大把的机会,不必在情绪不佳的时候进行,情绪不佳的时候更需要的是彼此温暖。
忙于生计,或者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最最渴望的莫过于父母的陪伴,锦衣玉食都比不上父母在身边,这大概源于父母与孩子间最天然最割舍不掉的联结纽带。
待在父母身边,孩子便心安。
若条件稍微允许,哪怕苦点难点累点,还是要争取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实际上也没几年,他很快就会长大的,快到等我们想陪伴他的时候,他已经在想方设法脱离我们了。
哪怕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也要争取更多的机会与孩子相处。现在交通这么便利,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一些长假,比如国庆节,孩子的寒暑假,都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
这位男孩已经13岁了,就算父亲工作忙,他也有能力照看自己的基本生活,他需要的,大概就是和父亲待在一起,每天能见到父亲就心满意足。如果父亲每次都把孩子赶回家,那么,孩子渴望父亲陪伴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一次次重蹈覆辙,且愈演愈烈,这便有了第4次从老家出走且没有告知家人的情况。
很多在外打工的人,一年到头就春节回家见孩子几天,还有各种活动,算下来真正用来陪伴孩子的时间极少,离开时因为害怕彼此难过,还会偷偷走掉,没有好好说再见,很令人心酸。若是这样,孩子真的很容易产生被抛弃感,进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成长很不利。
争取多点时间陪伴孩子并提高陪伴的质量,每次在分别的时候跟孩子好好道个别,这种情况下的难过,是一种健康情绪,发泄出来并没有什么不好。
李小萌曾去山区采访,那里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很多孩子都是可怜兮兮的模样,在这样一群孩子中,她看到了一个眼睛发亮的男孩,她很好奇,便与男孩交谈了一番。
李:你爸爸妈妈也在外地打工吗?
男孩:也在。
李:那你写的作文也是这种吗?(呼唤爸爸妈妈不要赚钱回家陪他们的作文)
男孩:不!
李:为什么呢?
男孩:我知道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李:什么意思呢?
男孩:每个假期,爸爸妈妈都会把我接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利用休息的时间带我去玩,参观博物馆,一起拍照。
李:那你希望爸爸妈妈辞掉工作回来陪你吗?
男孩:不!我爸爸说了,我们各自努力,他们负责挣钱,我负责好好学习。
男孩的枕头下压着一个相册,是他和爸爸妈妈的合影,翻得有点烂,他每次想爸爸妈妈就会翻一翻。他还告诉李小萌,妈妈每次给他打电话,都是听他说话。他的妈妈没有喋喋不休地说教,没有监督他的学业,而是倾听他的碎碎念,包含着情绪和想念的碎碎念。
留守儿童若能得到父母足够多的关注和倾听,感受到父母的心是和他在一起的,他也能成长得很健康,就如这个小男孩一般。
最怕的就是,人不在一起,心也没有联结,父母偶尔打电话给孩子就是一味地问学习成绩,揪着孩子不良的行为表现唠叨批评,苦口婆心地说自己多辛苦要求孩子要多体谅自己。这类缺乏联结的沟通,才是导致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根源。
现实的诸多限制,导致父母无法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然而,与孩子建立心的联结,通过情感关注赋予孩子力量,却是父母力所能及的,只要父母愿意。
孩子能感受到爱,愿意相信爱,便能健康成长。
用耐心读懂孩子,用童心走近孩子!
我是林远纯,欢迎关注我,一起快乐育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