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源同学的回答
先回答问题:我先抛观点,看完全篇,我脑子里一直在浮现一个词——精英凝视。
邢教授的文章我也看了,描述了很多对自己体验骑手工作的主观感受。
比如说——
当然,也有正面的,但是明显细节描述就没有那么丰富了——
跟关于骑手生活中遇到的负面体验相比,邢教授对正面体验的描述少之又少,基本都是在吐槽骑手“不容易”的大段描述后,顺便提上一两句。
不过,我是从来没有体验过哪怕一天骑手工作的人,所以我认知中的骑手形象,也是属于“凝视”。
对于“精英凝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科普下的。
凝视一词,在这里指代的是被社会建构而成的审视方式。
也就是对某件事或者某一群体的看法,会受限于我们个人的经验与记忆、包括各种规则、风格,还有影像与文本的影响。
但是精英凝视,其实更微妙些。
它不仅仅是带有刻板印象地去看,而且多少带点居高临下的悲天悯人。
上一次群体性的“精英凝视”,还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整体对人力车夫的“凝视”,文学界出现了“人力车夫诗歌/小说”这样专门的类型文学,而当时的青年学生乃至摩登女性为了表达自己关心劳工命运,流行把自己扮做黄包车夫拍照,取名“劳工神圣”。
跟现在大家“凝视”骑手,基本如出一辙。
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人力车夫”和“骑手”具有共同的特性——都是知识分子或者社会精英所能够最方便接触到的劳动者,可以更便利地关注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以及工作细节。
所以,不管主观意识上是不是凝视骑手,客观来说,不仅邢教授,包括你我在内,就算没有凝视,刻板印象是肯定存在的。
当然,我写这篇文,不是为了评论邢教授“精英凝视”的错与对。凝视这个现象,源于认知,很难改变的。
我想讨论的,是我们如果已经受到凝视的影响,那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跟随凝视去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其实没什么太大意义。
我们不需要去了解骑手有多不容易,事实上骑手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容易——某学术平台组织了一场研究者、社工行动者和外卖骑手代表(维权型人士)之间的公开对话。主持人和提问者多次提及骑手被压榨、剥削、监控以及无视的现实,骑手代表却一再表示,骑手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份收入可观,给付及时,工作清闲,自由度高的工作,并且骑手偏好恶劣天气,主动放弃社会保障来换取更高现金收入。
如果真的关心骑手群体,想做点有意义的事,不如参考一下同济大学MBA教授梁建的做法。
同样是大学教授,同样是去身体力行地体验骑手生活,梁教授就跳出了个人体验和情感范畴,而是从外卖骑手的工作状态、骑手与平台之间关系、商家和消费者的角色等角度,去研究这个行业的平衡、创新、优化之道。
他对于外卖平台的用工模式评价也是非常客观的,认为这种打破了传统的雇佣模式以及后面出现的灵活用工模式,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也进一步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运营成本,这符合雇佣关系的发展趋势。
以及他对外卖业态的剖析也更为客观——外卖业态是一种新兴的开放式雇佣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公共产品”,它涵盖的服务品类也远不止“送餐”,而是涵盖药品、生鲜、粮油、日常用品等等各种类型的上门服务。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庞大的劳动力和旺盛的社会需求可以产生无缝对接,在未来有可能帮助解决我国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一个是侧重个人体验,一个是思辨业态与趋势,两相一比较,哪边更具有价值,不言而喻了吧?
所以,我的看法是:凝视不可怕,被凝视带着走才最可怕,有全局观,能跳脱固有认知去理性思考,才是对于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我们不再容易受到固有认知和刻板印象影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