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安長治的回答
汉语拼音能表示所有普通话中的音。
有些回答说精和经之类的,这是尖团音问题。
【尖团音】jiāntuányīn 尖音和团音。尖音指声母z、c、s同i、ü或i、ü开头的韵母相拼;团音指声母j、q、x同i、ü或i、ü开头的韵母相拼。普通话已经没有尖音、团音的分别,但在某些方言中,在京剧的念唱中,仍然有尖音、团音之别。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什么是尖音?什么是团音?简而言之,zcs接i或ü就是尖音,jqx接i或ü就是团音。
注意这里不包括整体认读音节的zi ci si,这个具体是什么尚无定论,一般说它们韵母叫舌尖元音,总之这个元音不是真正的i,和尖团音问题无关。
首先要明确,尖团音问题不能说明汉语拼音不能表示“普通话”中的某些音。就算哪天普通话区分尖团音了,完全可以直接像《现代汉语词典》介绍尖团音那样,直接采用像ziān ciān siān这样的拼写来表示尖音。假设普通话区分尖团音了,那就把精标为zīng,把经标为jīng。汉语拼音里没有zcs不能和i ü拼的规则,只是标准普通话里这么拼的音本被改成jqx了,所以汉语拼音里没有这样的音节,但只要普通话有了这样的音节就能给你拼出来。
普通话里不区分尖团音,尖音一律读成团音。也就是说没有你们方言里精的音,只有经的音,要把精读成经。
有人说甚至在新闻联播里都听到尖音了,这是一种语音演变倾向,有时被叫作“女国音”。
所谓女国音,就是把尖团音一律读成尖音。
注意女国音不是恢复尖团对立,因为女国音不但把尖音读成尖音了,而且把团音也读成尖音了。
目前女国音是错误读法,将来能不能成为规范那另说。
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某些主持人会区分尖团音呢?有两种可能。
主持人发音不规范说了女国音,在方言区分尖团音的地区,他们自然会关注把尖音读成尖音,而不会关注把团音读成尖音。
主持人的方言分尖团音,他把这个习惯带到普通话里了。
要知道,像我这种方言不分尖团音的人很难听出来尖团音的区别。
答主所谓的“区分同音字“毫无道理。
汉语拼音是给汉字标音方便认读的,同音字当然要标一样的音,不然还能叫同音字吗?
如果要用拉丁字母书写汉语,区分在和再倒是很有必要。可汉语拼音不是干这个用的。
汉语(普通话)同音字多这事可赖不到汉语拼音头上。普通话的前身叫新国音,民国时期就有了。汉语拼音则是新中国才有的。如果非要给普通话同音字多找个理由,可以赖汉字。
再解释一下答主提出的“的地得”。
所谓的地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产物。口语中有个助词轻声de,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要用别的字代替文言文的“之乎者也”。
题外话:口语里的de,来自之的古音。
之的助词用法就给了de。
那么用谁来表示这个音呢?给之加个de的音?当时确实有人看到之当助词就念de。但在当时,写作用“之”本身就是旧。写之读de不能成为标准。
于是就给读di的“的地底”和读de的“得”都加了个轻声de的音。的用于定中,地用于状中,得用于补语,底用于从句。
后来把底删了,并入的地得。但是现在仍能民国时期的文章里见到底,个人建议读轻声de。
那区气的地得有必要吗?意义不大。本来这就是口语词,新文化运动书面化才给分成一堆,老百姓唠嗑全读de,影响老百姓交流了?
至于有人说“我在他的地得到了一件宝贝”一类的东西,以此说明的地得不能合并,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在这句话里,地和得都不读de,合并的地得,是说地和得读de时写成的,不是说凡是地和得都要写成的。即使的地得合并了,这句话照样写成“我在他的地得到了一件宝贝”。
又有几个人说二。
二确实有两个读法,可以听听新闻联播和海峡两岸,感受一下。台湾读法真的就是四声的er,大陆也有不少地方这么读。但大陆普通话的标准读法和四声er还有点区别。
此处可以强行解释,er读四声变音,或者说用èr来表示二的音。
反正无论是哪的普通话,都不会出现二和真正èr的对立,记作èr虽然不太像儿尔而这样字,但也是保证了一音一拼法,一拼法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