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梁的回答
我来介绍一个国家的地铁吧,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以往我们对于宜家、H&M、沃尔沃这类北欧简洁设计风相当稔熟,但问起瑞典人市区有啥好的设计地标可以去参观,他们说你得去斯德哥尔摩多看看,瑞典艺术的全貌绝对不止是极简主义,还有更丰富的存在。继续追问,那去哪里观瞻了解瑞典艺术的模样?对方大拇指向下,对着地面指了几下,“一定要去看看世界上最长的艺术画廊——斯德哥尔摩的地铁!”
2017年趁着去冰岛环岛自驾的机会,我特地留了3天时间途经斯德哥尔摩,并且花了整整一天在地铁站里晃悠。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从1957年开始不同年代的地铁,都有不同的主题,以至于在这里坐地铁就是一次时空穿越,像是开启了一瓶年代久远的红酒,每走一站,酒醒得更好, 60年来瑞典艺术的各式口味漂亮地入口,醉人。
要把长达110公里的斯京地铁逛完,对普通游客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有90多个车站(包含地面站台)或多或少都有点艺术设计的痕迹。去之前我搜罗网上的攻略,而抵达斯京之后也四处问人:最美的地铁站是哪个?到最后,足足花了一天的时间逛地铁,寻找各站的惊喜,直到相机电池耗尽,手掌拧脚架拧到皮都干裂,饥肠辘辘……所以舍命推荐以下5个经典站点,不容错过。
线路:蓝线
设计师/艺术家:Anders Åberg 和Karl-Olov Björk,1975年
说Solna Centrum车站“最红”,不是因为它最出名,而是它的颜色真的很红!大红!血红!踏入站台,就仿佛浸入一片鲜血染红的天空,一股震撼浓烈的末日感扑面而来,与其他车站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反差与对比。有人说压抑啊,可我就是陶醉其中。有的艺术需要知道其所以然才会欣赏,而视觉的冲击却时常撩拨得直截了当。
艺术家Karl-Olov Bjork和Anders Aberg在1975年共同创作此站,用红色天空、绿色云杉林的基调来表达20世纪70年代瑞典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社会问题:人口减少、环境污染,各种野生动物灭绝。除了红绿的搭配,还有红黑的墙壁对比,也是一种警世,天空是红色滚滚的是火云,黑色地面就如同被污染或者烧成灰烬的土地。不过你们没觉得红绿搭配,很有圣诞主题色氛围吗?哈哈哈,我就有此错觉,哎呀罪过罪过。
位置:蓝线/绿线/红线
设计师/艺术家: Signe Persson-Melin, Anders Österlin,Per Olof Ultvedt等数位艺术家,1957-2005年
T-Centralen是很多人第一推荐的站点,不仅仅因为它恰好是红绿蓝三线交汇点,最重要的交通要塞,关键它是所有地铁艺术的起点:1957年,它第一个被艺术点化。但50年代的T-Centralen只有绿线,当时像Signe Persson-Melin和Aders Österlin等艺术家都纷纷贡献了自己的创想,但是让T-Centralen成为如今标志性蓝色风格的,得益于1975年蓝线建成后艺术家Per Olof Ultvedt的妙笔。
穿过红绿线再往下走,就会发现一入蓝线“深似海”啊,立马被不可抗拒的蓝色簇拥着,第一反应是 “这是天空还是海洋”?地铁通道的墙上是一首地铁建设者的颂歌,白底上有拿图纸的、安装灯具的、用电钻打孔的一组组地铁建设者的蓝色剪影——这象征着当年建地铁的工人们的辛勤身影,如今的路途通达有他们贡献的力量。据说设计师Ultvedt耍了个心机,将自己的影子也混入其中,但能辨识出来的人真是不多,成为这一站赏给游客的悬疑题。而进入站台后,目之所及的巨大蓝色藤蔓则营造一种深邃和放松的宁静氛围,宛如迈入蓝色的森林里,堪称一绝。
位置:蓝线
设计师/艺术家:Ulrik Samuelson 1977开始,1987补充修缮
这是蓝线的东侧起点,很多人都从这里开始寻觅斯京童话般的地铁艺术,其实我也不例外。 Kungsträdgården站周围有皇家花园、皇家歌剧院等一众古迹,甚至地铁所在地就曾是17世纪一座名为Makalos的小宫殿,属于当时一户名门望族。所以艺术家Samuelson将这座车站变成了描绘国王花园历史的地下花园,但加入了众多魔幻不羁风格元素。
坐着电梯进入黑白琴键相间的通道,头顶岩壁出现一条犹如巨蟒的“花皮纹”,仿佛前方有龙潭虎穴。有人说这是榆树树干,象征着着榆树在70年代市区伐树战争中的存活下来的胜利;而贴满海报的拐角,也如同龙潭虎穴的岩壁,一眼望去蔚为壮观;地面的绿、白、红长条状地砖,其灵感来源于十三世查尔斯国王的花园;站台附近不仅有狮头人身的国王雕像,还有不少据说是从旧日Makalos宫殿残留下来的艺术装饰品或者模仿品。即便不太懂得这些设计、花纹、雕像的故事由来,仅仅以门外汉来欣赏,也是叹为观止。记住,这是最大的站台,一定要环绕站台一整圈,会发现更多丰富的细节。
位置:红线
设计师/艺术家:Enno Hallek, Åke Pallarp,1973年
所有文艺小清新,噢,不对,是所有人都爱彩虹吧?于是这一站毫无疑问成为瑞典地铁的标志,多少旅游书籍和攻略都以此地作为斯德哥尔摩的“证件照”啊。和深蓝色的T-Centralen站不同,浅蓝色的Stadion站耍的是一脸的清新范,而这清新的主题风是为了纪念1912年第五届夏季奥运会在斯德哥尔摩的举办,站台上还挂着瑞典艺术家Olle Hjortzberg制作的奥运纪念海报。
1912年第五届夏季奥运会,是改变瑞典形象的里程碑事件。当时瑞典相比欧洲其他发达国家,相对落后,被人瞧不起那是常事。而原本的承办城市德国柏林因为奥委会主席突然病逝,结果弃权,瑞典火线救急,担下重任,结果不仅成功举办了赛事,还开启众多先例,并夺得奖牌和金牌数第一。不少学者都认为从那时起,才算有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奥运会。
还有,那届奥运会首次举行以体育和奥运为题材的艺术比赛,建筑、色彩画、雕塑、音乐和文学作品均可参赛,结果顾拜旦的《体育颂》脱颖而出摘得金奖。如此脑洞大开的事情,真没想到是瑞典干的吧?这站是梁叔心中最美的站点,虽然其他几站都很壮观,但是彩虹在这里成为当之无愧的王者。
位置:蓝线
设计师/艺术家:Helga Henschen,1975年
卡通风格的地铁站在斯京里头有好几个,但这一站绝对是梁叔心中的最萌地铁站,从第一眼看到“洞穴墙壁”上的企鹅和那只很囧的海狮开始,童心就被无辜地激发了,感觉跻身北极海洋公园抑或是疯狂原始人的洞穴。洞穴里还模仿原始人的涂鸦,也有像孩子蜡笔画的动植物图案,铁轨对面的墙壁上甚至用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了“团结”的意思。这些又萌又原始的元素,其实在暗喻我们要珍惜最简单纯粹的人类情感——团结、有爱——Tensta站所在区域当年有大量移民迁入,艺术家以此站表达了自己对于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美好意愿。
除了上面5个最推荐的地铁站之外,其他还有一些地铁站我就不展开做详细介绍了,放一些照片给大家看看。
把艺术跟地铁混在一起酿成美酒的故事,该从19世纪末讲起。当时瑞典国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解放艺术的争论。当年的艺术是昂贵的玩物,总是被高大上的贵族精英阶层所“垄断”和把玩,平民大众并没有太多机会享受。著名的瑞典戏剧大师、小说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当时就倡导,要解放艺术,把艺术去阶层化。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场艺术解放的火焰,才终于烧到了地铁里,这需要归功于那时的执政党瑞典社会民主党。
当时的欧洲,仍在努力走出二战的阴影,而瑞典的中立国特点和高税收政策,确保了他们政府比起其他参战国家可能更有钱。执政党手握大量资金可以实现自己的治国抱负,结果社会民主党推行了一项被称为 “人民家园(Folkhemmet)”的治国理念,它的核心要义是社会应该像一个小家庭,所有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分享成果,包括大量的福利和医疗机构和制度都采取国有化的模式为大家提供便利。
外界评价道,这是瑞典试过的介乎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一次最大胆的尝试。但在战后的特殊时期,社会民主党成功让瑞典人买了单,它激发的不仅是社会主流阶层改变国家的愿望,同时也触发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领域的变革,直接推动了后来的 “地铁+艺术”现象的出现。
斯京(斯德哥尔摩的昵称)1940年代开始筹备地铁,位处波罗的海西边的它,被纵横交错的海道划分成了大大小小14个岛,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政府需要一套交通系统来便捷地连接整座城市。于是1950年第一条地铁短线在斯德哥尔摩开通。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决定通过地铁这个交通要塞,把艺术传递给所有人。最初发行过一种彩票,中奖的人获得低价购买著名画家作品的机会。后来1955年执政党和在野党都向斯京城市议会提交了一份意思差不多的倡议:用艺术的方式来装点地铁。
上图:1957年的斯京地铁建设
没料到各界对此一拍即合。1956年政府启动了主题竞赛,征集艺术家、画家和雕刻家等来一起为T-Centralen中央车站做一次艺术化的创作,1957年,T-Centralen的艺术装饰雏形初现,这也是瑞典地铁第一次跟艺术结缘,之后就再也没有停止过,至今60多年。
我也曾去过赞誉不少的莫斯科地铁,它的艺术化过程比斯德哥尔摩更早20年,只不过它的设计语言基本就是一首首对斯大林时期政府的赞歌。而瑞典的艺术家在最初创作时,借鉴的是当时世界各地兴起的极简主义和抽象主义的设计风格,跟皇家、贵族、官僚毫无关系,毕竟这是瑞典大众艺术狂欢之旅的起点。
好啦,希望你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