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的回答
相信大家在某博和某站看了这个热搜话题可能比较疑惑也比较感兴趣。
为什么突然日本官方提出来这个,主要是因为今年是关东大地震一百周年(9月1日刚好是正100年)。国内介于对日本排核事件而乐于看到这些新闻报道,但是相信大家不曾对其有深入了解。
我来解释一下,日本东京都市圈直下型地震一直是日本中长期地震预测项目里面非常重视的地震之一,和南海海槽大地震(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千岛海沟大地震等一个级别,整体上影响力仅次于南海トラフ,这是因为东京都市圈(也就是日本所说的首都圈)作为日本最大都市圈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圈,包含埼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横滨),占地13557平方公里,人口达4000多万,GDP占到日本全国的一半,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如果该地区发生强烈直下型地震(达到震度7,相当于我国地震烈度大于9度),那么经济损失和伤亡将十分巨大,可能仅次于南海海槽大地震,因此得以被关注,可以说日本早就关注起来这个地震了,并不是一时兴起得出的预测。
链接:南海海槽大地震简介:
那么为什么说东京都市圈(日本称首都圈)有大地震风险。这是由上文说的中长期地震判断方法作出的,我国也在对本国断裂带做类似的大地震评估预测:
推荐阅读:《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成功判断了芦山M7地震等的发生。针对我国的大地震高发区也做了危险性判断。
回到日本东京都市圈直下型地震中来,在日本的地震记载以来,自1600年起算,日本东京都市圈发生过M6以上地震至少30次,平均每14年发生一次,而5级的地震次数过多不好统计。
其中造成明显影响的地震有:
1615年庆长江户6.5级地震,1647年神奈川西部6.5级地震,1649年庆安川越7.0级地震;
1703年元禄特大地震(7.9~8.2级)造成东京至少340人遇难;海啸随后杀死超过10万人。
1782年天明小田原7.0级地震,1812年文化神奈川6.3级地震;
1855年安政江户7.1级地震杀死东京都内至少4000人,地震鲶传说自此开始(铃芽之旅中的蚓厄灵感来源);
1894年明治东京7.0级地震东京有24人死亡;
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震级为Mw7.9,Ms8.0~8.1级与汶川地震相当)为日本历史上最为惨重的地震灾害之一,死亡失踪者14万,其中东京都死难者就超过70380人。
1924年丹沢7.3级地震,东京遇难6人,2005年千叶县6.0级地震,东京遇难12人。
日本全岛都在地震带上,所以不存在日本哪儿不会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但是针对日本东京都市圈来说,主要的发震构造是以相模海槽(也叫相模海沟)为主要,几个区域断层为次要展开。其中最大的两次地震:1703年元禄大地震和1923年关东大地震都是相模海槽中的大型断层构造发震。
相模海槽其实是南海海槽的一部分,南海海槽其从九州岛东南侧一直到东京湾,伊豆半岛及其以东部分就是相模海槽(相模湾就在伊豆半岛旁边),这可以说回到前文的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发震机理,但是往往传统的南海海槽大地震的破裂是不会扩展到相模海槽的,而相模海槽采用的是单独发震的模式。这是因为南海海槽绝大部分是菲律宾板块朝向亚欧大陆板块俯冲,而相模海槽是菲律宾海板块向鄂霍次克板块的俯冲边界,俩者有区别。
南海海槽的绝对发震能力为Mw9.1,而相模海槽的绝对发震能力为Mw8.6,这也是东京都市圈面临的最大威胁。一旦发生这种级别的地震,东京都市圈几乎全在震度7的范围内。当然整个相模海槽一次性破裂的几率很低,未来该地区的最大地震可能还是稳定在7.9-8.3左右。
当然东京都市圈不仅仅只有相模海槽一个发震构造,深谷断裂带、绫濑川断裂带、越生断裂、立川断裂带、鸭川低低断裂带、三浦半岛断裂带、伊势原断裂等都是具有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可以控制东京都市圈内一系列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其中深谷-绫濑川断裂带联动最多可以造成8级地震,其余的断裂最多也有6.7~7.4级的发震能力。
目前来看,相模海槽自1923关东大地震和1924年丹沢地震以后有百年没有发生强烈地震,周边断层带也没有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不太符合其历史地震频率,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诸如提出的三十年内)发生7级以上地震可能性很高(70%),不过对于关东大地震这种8级地震而言,其周期在200~300年,目前来看单独对相模海槽分析来说,不太可能刚过百年就复发一次八级地震,当然,隔壁的南海海槽已经快到周期了(南海海槽100~150年一次8.5左右)。
日本为此做了非常完善的准备,不仅仅是其高楼做了充分的抗震结构,还做了非常完善的EEW地震预警系统。
当然对于人口密度如此大的东京都市圈而言,一次7级地震也是吃不消的,无论哪个地方,该有的地震迟早都要来,所以放宽心等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