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玮的回答
气死周瑜,不是罗贯中的原创,出自民间平话。
我反倒觉得,《三国演义》里对周瑜之死的处理,甚至可说是:
罗贯中给已经被民间平话丑化了的周瑜形象,又增光添彩了一把。
《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周瑜就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且不止如此,平话里的周瑜,性格很糟糕。
先是孙权决定起兵抗曹,斩案示决心;但周瑜却赖在豫章,不肯来。
孙权问诸葛亮,诸葛亮断定周瑜耽于女色,才不肯来:
周瑜每日伴小乔作乐,怎肯来为帅?
于是诸葛亮去对周瑜用激将法:
今曹操动军,远收江吴,非为皇叔之过也。尔须知曹操,长安建铜雀宫,拘刷天下美色妇人。今曹相取江吴,虏乔公二女,岂不辱元帅清名?
于是周瑜推衣而起,喝:
夫人归后堂!我为大丈夫,岂受人辱!即见讨虏为帅,当杀曹公。
这不是周瑜第一次出丑。之后孙夫人嫁刘备那段,周瑜还被孙夫人当场嘲讽:
周瑜众官,南见夫人,车前下马,鞠躬施礼。夫人再言:「我家母亲并家兄,使荆王过江,即合准备船机。」周瑜高叫:「刘备负恩之贼!」夫人笑,令人搭起帘儿,使周瑜再觑车中。周瑜叫一声,金疮血如涌泉。众官扶起周瑜,孙夫人到江北岸与皇叔过江。
到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了,遗言也很糟糕,只想着小乔:
吾巴丘已死也,大夫带骨殖却归江吴,倘见小乔,再三申意。
如此《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周瑜心中无吴国,只有小乔;被诸葛亮用激将法激了,才去赤壁抗曹;被诸葛亮气死了,还是只想小乔。格调实在不高。
与此同时,诸葛亮格调也不高:在平话里,他一直在与周瑜互坑。结果就显得诸葛亮狡诈,周瑜小气。
话说,这么设定也不奇怪:小说需要矛盾,有矛盾才热闹。赤壁之战前后,恰是有周瑜诸葛亮这虚构的对台戏,戏份才好看。刘孙合力对抗曹操,又内部尔虞我诈;等打跑了曹操,就是刘孙对戏,周瑜诸葛亮斗智,因此还引出庞统——故事结构上,这样最好。
但这里也显出历来民间故事常见的问题:
故事很热闹,但大人物往往斗气,还都是小家子气。
这就得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改编的精彩之处了。
首先,保留了诸葛亮智激周瑜,但从周瑜只爱小乔,变成了周瑜城府暗藏,被诸葛亮用小乔一激,才说了真心话:
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
心念孙策旧恩,早就决心抗曹;所谓不抵抗,只是试探诸葛亮;之后大胆说服孙权抗曹——这才是雄烈多智的周瑜啊!
之后周瑜忌惮诸葛亮,也不是嫉贤妒能,而是:
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
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
周瑜恨诸葛亮,不是私心,而是为东吴。
之后孙夫人和刘备跑路,罗贯中也没让周瑜被孙夫人当面羞辱。
终于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了,大家都知道他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但在那之前呢?先写信给孙权,然后对诸将:
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
他给孙权的信则是:
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茍,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
从头到尾,周瑜都心念孙策孙权,心念整个东吴。对诸葛亮实非私仇。
罗贯中这改写,让周瑜对诸葛亮的嫉恨从私心提升到了东吴大义之上,可不比平话里那个周瑜高出百倍?
属于既兼顾了故事的热闹与可读性,又尽力描绘了诸葛亮与周瑜的面貌。
最后还送了一出卧龙吊丧。
虽然这段小说里也写是诸葛亮别有心思,但看这段文藻: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
确实是周瑜辉煌生涯的完美总结。
大概正史周瑜与诸葛亮没啥关系,这段略枯燥。
平话里周瑜和诸葛亮很热闹,但俩人一个小气一个狡猾。
罗贯中改写的版本,是既热闹有戏剧性,又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周瑜心系东吴。
所以老三国的剧本,也秉承了这段精神。
诸葛亮人前嚎啕大哭,“呜呼公瑾,生死永别!”
都有表情包了。
人后则感叹:
“周公瑾并非忌我之智有胜于他,而是恨我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周公瑾风雅超群,一代儒将,壮志未酬,如星殒落,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唯其是公义而非私仇,才显得周瑜是诸葛亮真正的知己——最了解一个人的往往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他的敌人。
鲁肃大概是最明白这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