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宿six的回答
不论是去年年底快速过峰的新冠病毒还是现在处于流行季的流感病毒,都可能会导致人体发热,发热可太难受了,尤其是孩子一发热,全家人的心都揪了起来。发热了当然就会对症处理,也就是我们说的退烧。
父母给孩子抹酒精退烧,导致 4 岁女孩因酒精渗入皮肤引发急性酒精中毒住进 ICU,而这也并非个例,这样的悲剧时有发生,令人惋惜。酒精擦身其实就属于上述退烧方式中的物理降温法之直接法中的一种。由于婴幼儿的皮肤角质层很薄,加之黏膜血管丰富,使得酒精很容易透皮吸收出现酒精中毒。
先说答案,能,但要结合具体情况。
常见的退热方法,主要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大类,物理降温确实也有用。长期以来温水擦浴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退热方法之一,指南[1]也是这样写,只不过有一定效果但不推荐儿童使用。
这就要简单提到机体发热的机制,需要将“发热”与“过热”的概念区别开,可以看这个表格。物理降温对于“发热”而言只是治标,并不能降低体温调定点,关键还是得要解热镇痛药将体温调定点降低到正常水平才是“治本”。在发热整个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即:
类型 | 发热 | 过热 |
---|---|---|
发热原因 | 出现致热原 | 散热、产热、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
中枢体温调定点 | 上移 | 不变 |
发生类型 | 主动调节性升高 | 被动非调节性升高 |
治疗关键 | 去除致热原 | 物理降温 |
因此,物理降温只能冷却身体,最多只是在体温上升期结束后后有效。如果在发热的体温上升期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发热时,体温调定点上移了,当孩子目前身体温度尚未达到设定的高点,虽然身体在发热,但孩子仍是感觉冷的,这时你给孩子物理降温,孩子感觉更冷,更不舒服。如果使用过度,机体反而会通过加强产热去克服物理降温的机体升高体温的干扰,比如鸡皮疙瘩、寒战等,反而火上浇油。
那么物理降温完全用不到吗?其实对于中暑这类过热问题,倒是可以用物理降温,但是对于感染等原因导致的发热,确实效果不好。
温水擦身虽然一定程度上有效,但也仅仅针对退体温(结束体温上升期后),而治疗的关键还要考虑患儿的感受,而不只是单一的指标。
根据系统评价研究分析显示[3],「温水擦浴结合药物退热」相较「单纯的药物退热」虽然短时间效果更好,但是治疗期间出现寒战、鸡皮疙瘩及哭闹的比例更高(原因同前文),因此患儿的治疗体验感是也需要考虑,尤其是还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感受的婴幼儿,也应该关注的是退热过程中的舒适度,因此温水擦浴得看患儿的舒适度,普适度并不高,更别说听起来就更不舒服的冰水浴了。
那么,关于如何衡发热中患儿舒适度的衡量方法,可以参考以下指标:
出现这些时,应该注意量体温,并考虑药物退热或就医。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也是是机体对致热原的一种反应,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发热并不能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11],同样的,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在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同时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