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看完《宇宙探索编辑部》,你觉得人类存在于宇宙当中的意义是什么?

白头豕的回答

作为一名典型的民哲,我当然知道怎么回答“人类存在于宇宙当中的意义是什么”。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给出了编剧和导演的答案,我挺开心他们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与我的哲学产生了共鸣,但也觉得还不够好。这里我给大家详细解读下,看看多少读者愿意分享一位民哲最重要的智慧成果之一。

“人类存在于宇宙当中的意义是什么”是在科学视角下重复的哲学问题,本质是西方哲学最关心的“存在主义”命题,“人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只不过想用科学的、理性的答案去回答它,甚至寄望于或许拥有更高智慧的外星人来回答。

这种对真理的渴求,盲目到让人忘记了落后文明面对先进文明那种“黑暗森林”式的危险,所以电影中唐志军的同事说外星人来地球烧杀抢掠时,唐志军就是人类的叛徒(没敢用“带路党”这个词,我估计导演心痒痒的)。

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将大量思考融入了这个西游记式的故事中,我在另外几个解读里说得非常多了: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英文片名 Journey to the west 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如何理解?《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简单来说,唐志军在这个科学技术的“末法时代”,因为不被社会需要,而陷入了事业、生活与家庭的共同破碎。其中最严重的是他的女儿因为抑郁症自杀,给他留下了这个问题,“人类存在于宇宙中的意义是什么”。

唐志军的西行之旅与其说是他表面讲的那样,继承老主编王老师(又是王老师)探索宇宙的志向,不如说寻求真经度己度人。想要依靠或许拥有更高智慧和道德的外星人,帮助他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寻找内心的宁静。嗯,就像唐僧去寻访三藏真经一样。

导演和编剧在电影中反复排比了“理性”与“情感”。唐志军自己处在痛苦的第一个阶段,拒绝承认。他把食物的粗糙解读为人只需要六种营养,把寡居的寂寞解读为任何生殖之外的性都是无意义的。更重要的是把女儿的痛苦解读为缺乏好奇心,而充满好奇心的他绝不接受,绝不原谅女儿。

他用拒绝来掩盖内心的愧疚,以逃避那种无法承受的痛苦,从而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人。

而电影最终就在为这个命题寻找答案。原来喜欢数学、喜欢确定性的唐志军,一直苦苦寻求的那个外星人,却附身在诗人孙一通(孙-一通-悟空)身上。而他喜欢的是“感性”,喜欢的是表达情感的诗。

而唐志军最终找到的真理,宇宙的意义,却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像 DNA 一样,象征着人类自身。唐志军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就像鸟烧窝村那头被外星人拐走的驴一样,一直被胡萝卜吊着,盲目地推着磨盘。

外星人掳走那头驴,不是为了吃火烧,而是为了“解放”他。而唐志军也终于解放了自己,他给《宇宙探索》杂志出了终版,结业了编辑部,并在精神病院的出院仪式上,终于哭了出来,接受了女儿的离去和自己的痛苦。这些解读,更详细的内容请看:

《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以上就是《宇宙探索编辑部》对“人类存在于宇宙当中的意义是什么”的回答。我翻译成白话,导演编剧说的是,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宇宙当中”提示了一个理性的、科学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只是把人类异化成对象,却解决不了人类得到意义的需要,反而是回到感性,回到人类自身,才能找回意义感。


为什么我说电影的答案与我有共鸣呢?因为本民哲用自己的哲学框架,在二十年前已经实现了回答:

我不知道“人类的意义是什么”,但它却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没有反应提问者的动机和真正想实现的目的。这是在错误的路径上寻找正确的真理,如同水中捞月。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创作者在科学命题里重新发现了释家哲学,因此他们也得到了类似的论点。这就是我所说的共鸣部分。

那么正确的问题是什么呢?

正确的问题是:人类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询问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用我的哲学体系来看,几乎一切的人类思想,本质上都是两套思维架构,一套是第一人称的,一套是第三人称的。

第一人称思维以我们的内在感受为出发点,去认知外部的客观世界,与之互动。如同梨子是一个外部存在,它“好吃”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少女是一个外部存在,而“心动”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孩子是一个外部存在,“可爱”是我们的主观感受。

第一人称思维不足以让人类成为统治地球的智慧生命,人类还能够形成思维的“镜子”,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对象”,用第三人称的“理性”来权衡利弊与行动的指南。比如找工作面试要打扮整齐,见爱人的家长要端庄得体,演讲要激昂澎湃,倾诉要娓娓道来,唱歌要动听,舞蹈要柔美。

偏重感性的人行事鲁莽但敢作敢为,偏重理性的人条理清晰但举步维艰,只有两种思维架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成长,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困扰了人类千百年的哲学命题,行易者知难,知易者行难,知行合一是修行的真谛。对于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我们见过他困扰人生的意义吗?

“人生意义”这个命题的前提,是人类的第一人称思维,和第三人称思维给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行动策略,从而让人陷入精神鏖战的痛苦。而所谓的“意义是什么”,无论答案为何,本质上都不过是“第三人称”的一套阐述,而第三人称的阐述再多,也解决不了第一人称的痛苦。而这套阐述的最终范式是,“因为人生是这个意义,所以你应该继续服从这个人生”。

我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

  • 星期一要上班,面对蛮不讲理的客户和用鸡汤PUA 你的领导,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 星期一要上学,老师说上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取到好老婆改良人种,而读书不过是重复做题、枯燥乏味,上学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再看《宇宙探索》的主编唐志军,老婆离开,女儿自杀,探索宇宙的使命变成了地摊故事,自己也成了被人围观的精神病,每天吃着味同嚼蜡的饭菜,盯着破旧电视满屏幕的雪花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一个人探寻人生意义的时候,往往是他所习惯性服从的第三人称的社会人格,和第一人称的自我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而这个人习惯了服从社会人格,以至于他在内心的鏖战中,想的却是遵循哪种第三人称的意义论,才能抚平第一人称的痛苦。

这就像一个断腿的人研究穿什么鞋跑得更快,断腿的人研究用筷子还是刀叉吃饭更方便,眼瞎的人研究开什么品牌的车更安全,耳聋的人研究哪种耳机能够听出电流的产地……

就像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探索着用哪种姿势来放弃理想,“最有意义”。


人类的意义是什么,答案不在宇宙之中,答案在人类社会自身。如同孙一通所说,如果宇宙人乘坐 UFO 来到地球,也是为了询问人类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一个人是否感觉到了意义,也不取决于普适于全人类的“意义”,而取决于他理性的社会人格,是否与感性的自我达成了统一;取决于他的社会人格,他的工作与家庭、事业与生活,究竟是激励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内心燃料——还是挂在面前的那个胡萝卜,或者换一个更新的胡萝卜,将他像一头鸟烧窝村的蠢驴一样牢牢拴在石磨上。

v2 5689bfc36a894d20d153e372d48dada9 1440w

所以哲学的关键不在于“回答”,而在于正确地提问。当一个错误的问题不复成立时,它的精妙回答,也就“失去了意义”。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