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kyllHyde的回答
金元足球不是坏东西,
但中国式金元足球是。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球队想要迅速出成绩都得靠钱砸。
太古早的不说,就说刚刚被沙特公共投资基金会主导的财团收购的纽卡斯尔联队。
完成收购之后,纽卡在冬窗和夏窗一共花费了2.15亿英镑,签入八名球员,包括巴西国脚吉马良斯、英格兰的两名国脚特里皮尔和波普、儿鹊梦的首发左后卫丹·伯恩、荷兰后防新星波特曼等等,开销高于吸血鬼阿什利最后9个转会窗相加,一下子从降级区拉到了现在的英超第三。
资本无用吗?
资本在球队崛起的时候可太有用了。
但是,
他们投入资本也是有前提的——这份投入起码能回收回来。
我们来看一下纽卡过去几个赛季的收入结构:
抛开疫情年,比赛日的收入非常稳定,在2000万镑上下;
商业收入也算是比较稳定,大致也在2000-3000万镑之间。
我们再来看支出结构:
除了降级那年,纽卡的收支大致都是能持平的,球员近两年保持在75%左右:
整个英超,工资支出基本上控制在总收入的60-75之间。
看起来,这个比例算是良好财政下合适的支出比例。
但是我们的金元足球呢?
我只拿曾经公开过财报的恒大当例子:
恒大队的总收入达到了9.489亿,,但俱乐部的总成本高达29亿——其中,球员工资逾17亿元人民币
球员工资的支出要占到收入的182%。
而在收入方面,结构又十分畸形:
但是比较糟糕的地方在于:
在广告收入中,绝大部分是从母公司恒大地产集团来的,总额为4.63亿元。
说难听点,整个中国式金元足球的投资逻辑就是依靠母公司的左手倒右手。
通过足球来实现财政平衡?
没听说过的事情。
至于这种生意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做,我也只能说中国足球牵扯的东西实在太多,不是这里能讲明白的。
此外,
金元足球也并不完全意味着会挤压年轻人的成长空间,关键仍然在于制度的设计。
我依然以英超做例子:
2004年开始,英超的土豪代表队应该是切尔西和曼彻斯特城。
我们来看看切尔西的阵容:
23岁的梅森·芒特,6岁时加入切尔西的青训营,目前是切尔西的核心之一:
26岁的大太子鲁本·洛夫图斯-奇克,土生土长的伦敦人,代表了切尔西的基本盘,8岁就加盟了切尔西,从青年队开始就担任过切尔西队长,再被非社区居民嫌弃也还是在主要轮换里:
曼城就更不用说了,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特里皮尔出生于曼城青训营外,目前的青训代表人物就是出生于英格兰大曼彻斯特斯托克波特、八岁时加入曼城青年军的菲尔·福登:
至于英格兰球会代表之一的曼联...
从1937年10月30日开始至今,连续四千多场比赛曼联一线队都有自家青训球员进入比赛大名单的壮举——从汤姆·曼利(1930年代)到丹尼斯-维奥莱特(1940年代)、巴斯比宝贝(1950年代)、贝斯特(1960年代)、诺曼-怀特塞德(1970年代),莱斯利·马克·休斯(1980年代)、92班(1990年代)、到林加德(2000年代),再到今天的麦克托米奈和拉什福德等人,无论曼联在转会市场怎么个投入,是不是砸钱,青训都是曼联的根本。
新晋土豪纽卡斯尔联队,他们的首发里也还有朗斯塔夫兄弟这种青训产物。
当然,由于英超户口本制度的保护,大英帝星们确实不值转会市场的身价(也没人真的会去买各队的太子是不是),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正是英超户口本的制度设计,确保了素来金元足球的英格兰联赛也可以不断涌现人才和投入青训。
这就涉及到了金元足球的第三点:
青训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换了老板之后,纽卡准备重铸青训系统。
根据纽卡斯尔联合老板之一梅尔达德·戈多西的采访:
我认为莱斯特的训练基地,是纽卡斯尔想参考的新建基地的最佳范例。所以在今天的市场上,你谈论一个1亿英镑的、世界级的开发项目是可能的。这取决于俱乐部推动这一项目的意愿程度。
曾经的纽卡青训是个标准的反面典型:
现在,埃迪·豪可以说:
“我愿意认为,这种事今后不会再发生了。”
除此之外,纽卡的新老板还准备多注资7040万镑对主场圣詹姆斯公园进行改造。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这支英格兰的老牌豪强作为英格兰东北唯一一支顶级俱乐部(毕竟桑德兰太菜了)能够可持续地吸引更多人才、游客、球迷,创造更多的品牌文化和收入。
对于足球的投入来说,中国式金元足球过于竭泽而渔,几乎可以说忽视了足球金字塔体系的底层建设,只追求短平快的效益而缺乏可持续性的规划。
综上,
金元足球本身不是什么坏东西,
但金元足球在中国,由于金元足球的本质不在足球上,所以并不是什么好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