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丹的回答
美国的经济金融危机多了去了,撞的南墙的也多了去了,其中80年代和现在非常类似,高的通胀、高贸易赤字,高财政赤字,沃尔克前任的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被称为:“"当代最政治化的" 一位联储会主席,过于听命于华盛顿的政治需要了。”
尤其是通胀高企,经济实际增长被通胀吞噬的情况下,在1975年之后依旧选择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市场并没有因为宽松的政策而变好,通胀继续走高,失业率也居高不下,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失效了,宽松的货币换不来更高的就业率,反而只会不断积累风险。就如末日博士鲁比尼的描述,高通的痛苦指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和),最终需要一个沃尔克时刻。
直至1979年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开启了暴力的加息周期,一度把利率水平提高到19%以上,基础货币供应增速从14%下降到4%,通胀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市场的抽水越猛烈,通胀的下行也就越快,短短几年就从14%下降到3%。当然经济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因素,失业率、经济衰退等硬着陆的痛苦都伴随而来,这就是著名的双底衰退,一个周期内出现两次的经济衰退。
回到现在的问题,美联储也不是没从历史中学到教训,且本次就业数据即便加息一年了,也还维持的不错,高通胀低失业下的加息阻力,肯定是要低于高通胀高失业率。也是此前的判断,冒着金融体系风险的代价,既然加息了,就不可能半途而非,无非是加息幅度和周期放缓一些,行百里者半九十。
退一万步讲,即便不继续加息,只要不开启降息周期,实际利率为正,就会逐渐的收缩市场的热钱,上图红框中的第二次衰退是要滞后于加息高点2年左右的,市场放水是十几年积累的,抽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未来的重点不是美联储还会加几次25bp,而是现在高利率能维持多长时间,维持的越久,市场收缩的程度越大,出清的速度也就越快。
谁不喜欢宽松货币带来的虚假繁荣呢?加息无非是多害取其轻罢了,多撞撞南墙有时候也不是坏事,至少下次遇到相同问题不至于没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