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龙的回答
CPU,尤其是今天的x86 CPU,从78年8086上市起算45年了,哪怕从2008年第一代酷睿i*上市起算也都15年了,和其他行业相比,半导体行业的迭代是非常快速,即便现在也差不多是两年就更新一次架构,经历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代架构迭代,到哪找那么多效果显著的创新?
事实上,纵观CPU的发展历史,任何应用都能获益的性能提升只有一条路:提高频率。但因为工艺和功耗限制,这条路哪怕还没被堵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继续走下去的。
其它提升性能的方案说白了都是投机,只能让一部分应用获益。问题在于这个“一部分”到底占多大一部分,获益能有多高。
把时间放长一点,最近这10年来,CPU行业比较值得关注的架构也就四款:
Zen是使用chiplet封装,一款小芯片用于多款产品+小芯片良率高成本低,一下把主流桌面的核心数量从4核提升到8核。Zen2则是把chiplet封装再进一步,使用独立的IOD搭配不同数量的CCD,主流桌面核心数量再次翻倍到16核。后续的Zen3、Zen4虽然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但从架构来说都是小幅优化版,性能提升主要来自于制程工艺改进、缓解功耗、内存带宽瓶颈等。不是说没创新,只不过都只能算微创新。
严格来说苹果的M1从CPU来说,创新性其实挺一般的。因为和M1同架构的A14,相比前代的A13,性能提升也就20%——对CPU来说挺高了,但考虑到频率也从A13的2.65 GHz提高到3 GHz,来自架构的性能提升并不算让人满意。
但M1还是很值得一说的就是,第一次有厂商把用于手机、平板的SoC拿到桌面/笔记本平台,并且和之前的x86使用相同的操作系统,可以相对公平的进行对比。而且这次的对比结果真的让整个业界都大吃一惊。M1以3.2GHz的“低”频率,整机满载功耗30W出头的低功耗击败了多款4~6核心,频率4~5GHz,满载功耗近百瓦的x86 CPU。
这给CPU行业指出了冲击高频率外的另一条提升性能的道路,但其它CPU厂商很难模仿这条路。苹果A系列如此高效主要来自三方面:不惜成本用大量晶体管堆出来的超宽架构;牺牲了扩展性的片上封装内存;从CPU、操作系统、编译器、开发工具的全链路优化。对于其它需要考虑廉价设备市场接受能力、高端产品需要节省晶体管堆大量核心、面向更广泛应用场景无法牺牲扩展性、以及不具备全链路优化能力的CPU厂商来说,此路完全不通。
在面向应用场景数量最多的桌面平台引入混合架构,用更小的晶体管数量、功耗代价来提升多线程性能——和苹果M1反向而行。总的来说效果还是很不错,大部分需要多线程性能的应用都能从中获益。至于不少玩家吐槽的线程调度问题,随着混合架构的普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优化相信会有所改善,但某些应用的确难以优化的,只能考虑其它产品了——例如Intel价格高昂的服务器平台,或者竞争对手AMD的产品。
Intel在服务器平台没有使用桌面平台的混合架构。首先是用了类似AMD Zen的chiplet封装降低成本,不过因为封装技术的不同效果要比AMD效果更好,但既然AMD已经先用上了,这个其实不值一提。
SPR值得一提的两点:针对数据中心应用加入的多种加速单元,有效降低数据中心日益普及的虚拟化、数据传输、加解密、压缩解压缩等常见操作带来的性能损耗,提高单节点的负载能力。
部分SKU(至强可扩展第四代MAX系列)片上封装HBM2E内存,可以作为独立的内存使用也可以与普通内存一同使用,一同使用时还可以分FLAT和Cache两种模式。对于内存带宽瓶颈严重的应用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
至于Intel去年的业绩不行,第一是市场疲软,但凡从事IT行业相关工作的,去年下半年都感受到寒冬来临了。单就全球PC出货量,22Q4比21Q4就下降了近30%。
即便抛开行业严寒不提,首先是PC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除了每年几乎数量固定的新增用户、已有用户升级换新外几乎没有新增市场;就近几年来说有几点对PC销量影响比较大的:
除了整体PC市场外,还有基于M1的Mac对PC市场的争夺——并且争夺的是利润丰厚的视频创作设备、高端轻薄本;AMD自从Zen3开始表现出与Intel产品接近的性能;某些阶段,或者某些应用场景下甚至明显超越,也从Intel手中蚕食了不少市场;利润更为丰厚的数据中心市场,GPU计算更强、能效更高,最常见的单、双路系统中AMD可以提供数量更多的核心,都对Intel的产品销售造成一定的。
至于Intel这两年产品上的创新,桌面的混合架构一方面需要操作系统、应用优化,而对应的Windows 11一直被诟病;另一方面则是去年桌面的主流产品并没有使用混合架构(12代i5非K后缀型号及以下)或者能效核心规模偏保守(12代i7、i5带K后缀只有一组4个能效核心),混合架构的优势未能完全体现。
更重要的是,混合架构提升的是多线程性能,往往只有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应用才能发挥出多线程性能的优势;而PC用户有这么海量数据处理需求的,本来就不多,这几年的视频内容创作算一个,但相当一部分需求还被显卡蚕食掉。
而数据中心市场没啥好说的,之前的ICL-SP有点乏善可陈,甚至缺席了4/8路市场,SPR的发布会是今年的事情,真要大批量出货估计要等第二季度甚至更晚了。另一方面SPR的多个加速单元,都需要应用的优化配合才能发挥,众所周知这是个老大难问题——哪怕应用开发商、开源社区及时跟进了,但最终用户什么时候能部署这些新版的软件应用发挥新硬件优势,天知道。光是技术验证、联调、BUG解决,花个一年半年都算快了。对IT要求不高,稍微躺一点的企业,三年五年还没更新也不奇怪……
至于说CPU之外的方向,我只能说x86 CPU的成功,的确限制了Intel在其它方向的探索和创新。例如移动计算、GPU、AI等都落后于其它半导体厂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放弃了x86兼容性的安腾失败以后,Intel啥都想用x86去解决。非常看重低功耗的移动计算,想用大幅精简的ATOM去解决,然后被ARM打脸;需要堆大量核心看重能耗比的海量数据计算,想用Many-Core方案去解决,然后被各家GPU厂商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