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宝的爸的回答
陪孩子长大的过程,绝对是斗智斗勇、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
用心的父母,一定会习得一项真本领:透过现象,看本质。
孩子哭,只是孩子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孩子很聪明,有时候又限于表达方式的缺乏,所以会用哭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
比如,父母经常听到的“孩子会假哭”:一般是在被父母拒绝了要求之后,他们用哭来“要挟”父母,这时,有的大人可能受不了“孩子的哭”,就会满足孩子的要求。
而善于观察、勤于总结的孩子,就发现“哭就好使”,于是,下次看到好玩的玩具就想买,即使家里已经有一个相似但颜色不同的玩具,但是当父母拒绝,并耐心解释之后,孩子仍然哭着要买。这种哭,就是明显的“哭给父母看”。
班杜拉的相互决定论[1],告诉我们,孩子一哭,大人就满足,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P发现用哭闹的行为方式B,可以让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E(买玩具或者买好吃的),那么孩子的哭闹行为B就会得到加强,将来也会更加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来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题主的方法虽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也需要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告诉孩子“哭是不不能解决问题的”,“等你哭好了,告诉我你的想法”。
因为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孩子哭的时候,父母如何处理,孩子都会看在眼里。
孩子真哭的时候,就没有假哭的“目的性”了。他们真哭得时候,都有着真实的心理需求,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绪表达方式。
在孩子哭的时候,问问孩子为什么哭,告诉孩子“等你哭好了,告诉我你的想法”,或者“除了哭,我们还有其它的表达方式”,又或者是“除了哭,我们还可做什么”。
米宝下五子棋、跑步比赛的时候,如果输了,有时候会哭;刚学滑冰的时候,摔了几跤,感觉学不会的时候,也哭了。
虽然同样是哭,但需求不尽相同,区别对待,或鼓励,或耐心解释引导。
再比如,我们都知道,婴儿有安全依恋的需求,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注,更要确保不管父母是否在身边,他们都能感受到安全感。
一个比较著名的实验,就是静止脸实验。
让一个母亲先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然后让母亲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无论孩子怎样做,母亲都一直面无表情。
显然,孩子哭,是为了吸引母亲的关注,想与母亲有互动,但是结果发现需求被忽视,所以才情绪崩溃。
所以,对于婴幼儿,当孩子有需求时,不管是最开始的哼哼,还是喊/叫,或者直接就哭,父母都积极回应一下孩子,或抱抱,或者答应一声,说“爸爸/妈妈马上就来”。
孩子听到熟悉的声音,或者看到大人的身影,就会感觉到满足和安全。
安全感,怎么建立?就是在这种从小的互动和陪伴中,孩子有需求,也会被回应,孩子的安全感慢慢就建立了。
总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