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哥FRM的回答
风险是金融市场的标配,打破刚兑幻想符合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所以银监这么做显然没问题。
有问题的是,我们的金融市场是不是风险有点过高了?
尤其对比欧美资本市场的话,我们这里同样的收益是不是对应的风险有点偏高?
养老保险体系有三个方面,号称三大支柱,分别是:纳入社保的基本养老保险(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年金(分机关职工和企业)和个人养老金。
对于我国的养老体系来说,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所以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个(基本养老保险)是用来保底的,所以是强制保险。但是不够,所以有了第二个。
第二个(年金)是发动企业自愿参与进来补充资金的。但是不够,所以有了第三个。
第三个(个人养老金纯自愿)是号召个人自愿(救)。你要是想活得好,那就自己多存。政府在税收方面可以予以支持,但钱得你自己出。
所以,都是没钱闹的。
但当个人养老金补充进来之后,钱也许会够,但安全性怎么保证呢?
这可都是人家养老送终的钱,容不得风险——人家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养老钱,总不能让金融市场给吞掉吧。
所以个人养老金只能投资低风险产品。
可巧不巧,素以低风险为优势的银行理财产品,本周迎来了一波大幅度的调整。
在债市动荡的冲击下,三成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本周收益为负,甚至破净。
截至11月16日,Wind数据显示,34364只理财产品里,有10954款产品在最新净值公布日期的最近一周的回报为负,占比达到了31.88%。具体看固收类理财,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25627只处于存续状态的固收理财产品中,1118只产品净值低于1。
部分债基甚至跌没了三个月的收益。
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大幅回撤,给消费者结结实实地进行了一次风险教育。
当然,说起来这种情况也正是打破刚兑的正常现象,也正是资管新规的合理结果,是金融市场的正常波动。
但关键是,对于高度追求安全性的个人养老金来说,这个收益是不是有点过低了。
所以,这就很纠结。
让个人把钱投进来自救,风险没保证;不想要风险吧,钱又没保证。
怎么办?
对个人进行金融教育是个办法。
端正自己的风险偏好,或者说提升个人的风险偏好之后,更多的养老金和风险隐患自然就可以得到更好地兼顾。
这就是问题中说到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不得承诺保本”。
但这个治标不治本。
凭什么个人养老金就只能在烂菜叶子当中找骨头?
我们的大A十年3000点已经是个梗了。
这个梗的背后是:本来应该代表或者分享中国增长趋势的资本市场,愣是做成了波段的形状。
趋势没了,投资者要想赚钱就只能放弃价值投资,而去醉心于炒波段的低买高卖。
当然个人养老金未必投资权益市场。
但股市不行,债市又岂能独善其身。
更何况,股市如果风险收益性价比高的话,养老金怎么会不想赚更高的收益?
投资债市也不过是退而求其次而已。
但即使就这样,投资者还是遭遇大幅回撤了。
所以,解决个人养老金不能光靠做需求侧的文章,不能光靠提高需求侧的免疫力和忍耐力。
更重要的是要靠监管单位在供给侧的努力。
供给侧有足够丰富和高质量的产品,才轮得到需求侧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去挑选的余地。
完善金融市场,做出一个正常的金融市场,既符合个人的利益,也对监管有利。
所以我赞成银监对个人养老金产品不得保本的承诺,赞成银监对金融消费者风险教育的努力,但我更赞成监管多做做金融市场供给侧的努力,从而为养老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更有风险收益性价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