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lLite的回答
在回答「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对大脑来说难在哪里? 中提到
人脑的注意力调控,并不像计算机进程调度那样简单。对于不同难度/复杂度/类型的任务,人脑内有不同区域和机制对应的进行处理。无论是哪种机制,在涉及注意力的处理目标/预期任务时,对其他同种类型任务的处理/反应能力就会降低[1]. 处理能力降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称为任务切换耗散(switching costs),另一个被称为任务混淆耗散(mixing costs)[2][3]. 前者是指 在同时处理的两个任务间相互切换时,人脑认知压迫前一任务并强化后一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导致的 认知能力降低;根据所处理任务的复杂度不同,这一切换的时间可以有很大差异,简单任务消耗时间在200毫秒左右。后者是指,在认知切换到后一任务之后,头脑中仍然会时不时的出现前一任务的内容, 这不可避免的会降低认知能力。
这是因为,在处理复杂单一任务的开始阶段,人脑要为该任务“分配资源并构建资源”,这包括分配运动、视觉方面的感知,认知的任务特异化(cognitive categorizations),运动输出的调制,以及这些方面功能的综合关系构建[4]. 大脑内调控整个认知任务(比如某种脑力劳动)相关的资源分配与协调的控制信号,被称为执行控制信号(Executive control signals)[5][6][7].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不同脑力劳动中频繁切换“是比“持续从事同一脑力劳动”更为低效的工作方式,前者的思考深度(认知资源固化和稳定)要远远低于后者,并且更容易受到外部噪声和扰动的影响[8].
另外,对于频繁认知任务的切换,认知上的资源冲突和通道冲突对应地也将频繁出现[9][10][11][12],削弱大脑对认知信号的加工能力 和 认知执行控制能力. 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不可避免地会扰乱大脑的 注意力控制[13][14]、工作记忆处理[15] [16]等方面的机制[17][18],产生固化到神经解剖上的后果。
频繁的被动脑力劳动内容切换,会使得大脑认知的执行控制机制长期被扰乱。一个认知任务不能正常的被“初始化”(排除外部干扰)、“固化”(深入思考)、“后加工”(记忆转化)以及“认知资源释放”(注意力切换)。执行任务机制直接相关的工作能力、工作记忆、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被削弱 是自然而然的后果[17]。而由于这些综合能力的扰乱,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19]自然也被削弱,使得思维模式固化、创造力降低。对应地,在这些基础之上的 大脑包括 推理、问题解决和规划能力 在内的高级执行控制能力也会被一并削弱[20][21][22].
这些认知能力的紊乱会扰乱情绪加工,外化为人格变化:思维固化同时注意力薄弱,表现为 共情能力弱化,说教型性格 以及 社交活动中的情绪浮躁[23][24]。
总体来看,需要频繁切换的脑力劳动(切换频度达到扰乱认知执行信号基本周期)不仅效率低下,对我们认知能力和情绪处理机制的负面影响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很多“高效工作方法”中提到的“多任务处理”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