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韩国「全球首个室温超导」研究成员回应「LK-99 材料或可在一个月内被复制」,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要淡定的回答

作者从来就没说过什么三天一个或者礼拜就给结论。等等消息吧,暂时不必关注了。

科研人员不是圣人。他们这个团队更是争权夺势的典范。动机上分析,Hyun-Tak Kim要确保自己对于所谓室温常压超导机理的解释权,必然只能在他认为的非小同行的小范围内分享样品。也就是直接做超导的组估计得不到什么靠谱样品。得自己摸索。这当然可恶,让别人费时费力。这个非常好理解。举个例子。我们国内的超导大牛闻教授效率极高,只花了一个礼拜就做了一大堆实验,推翻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Ranga Dias团队的镥氮氢工作。倘若Hyun-Tak Kim真的慷慨把材料给了闻教授,后者很快测出一堆数据,文章一发——最后机理的解释算谁的?

现在网上复现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只有据说是华科的一位同学分享了他的数据,他的四个样品里只有一个能够显著的看到磁性从0到负的一个跳变,这是普通的金属抗磁性所没有的。怎么解释呢?此信号疑类似韩国团队1999年观测到的;而国内其它组都处于不公开的状态。[1]

Hyun-Tak Kim愿意给谁样品呢?据说他直接找了他的合作者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的Dr. Jörg Maser[2]。这个Dr. Jörg Maser是阿贡国家实验室纳米探针束线中心X射线显微镜研究组主任,不是做超导的,但是对于做纳米材料的结构解析很有一手。而且他们有同步辐射光源(Advanced Photon Source)。我猜Hyun-Tak Kim的实验计划是直接找到样品内部呈现抗磁效应的微相,再通过X射线显微镜观察内部形貌,用同步辐射X射线微聚焦来直接得到衍射数据来搞清楚结构(仅仅是猜测。如果是我,我就这么做)。

关于其样品制备,通过迈斯纳效应筛选出悬浮小颗粒做样品即可,如下图玻璃管底部的小黑颗粒。Hyun-Tak Kim说要找到“100%触发迈斯纳效应的样品”。没说这样品非得很大,其实一个颗粒就够了。

来源twitter@Iris_IGB,应该是俄罗斯方面的。其实这个管子看起来就是做XRD的capillary tube。他可能不是故意放在这个里头拍照的。而是为了下一步的XRD实验。不保真。

悬浮小颗粒都提取出来了。那下一步的实验方案是,把这个小颗粒转移到微纳加工的电极上,如下图。我相信在美国有不少做纳米材料和二维材料的实验室可以做甚至在微米尺度的样品。阿贡也应该可以。当然,接触电阻排除起来还是得想办法。做到电极上之后就可以放置在变温条件下进行电学测试了。

总之,其实解决方案都是现成的,只是要时间而已。单独测一个小晶区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地排除晶界的干扰,来得到更符合理论预期的干净图谱。

v2 933f59f3157d9dd5f947eb31e2675c01 720w
黄颜色的是镀的金做电极。样品放中间。图上标尺是10微米,但是这个颗粒好像不需要这么小。

而国内目前做测试的,尤其是做电学测试的。听闻海虎在采访里说,他们高温超导学界主流是用四点法[3]。看国内有几个放自己做测试的视频的,那些样品且看尺寸都在一厘米以上,这对于不连续样品无可奈何。目前国内超导主流学界的公开表态,貌似并不打算投入太多,毕竟验证别人的成果本身也没有多大意思。

所以,还是要淡定。我觉得此事完全可以放一放。庆幸其内部团队内讧,捅出了两篇还是半成品的论文,让我们管中窥豹。而目前Hyun-Tak Kim应该也不能拖了,以防别人真的做出来了。我相信对于这起已经掀起轩然大波的事件,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抱有怀疑态度耐心等待即可。

p.s.,本人目前反正无条件进行以上实验,不在学术黑暗森林里,实验方案说就说了。

p.p.s., 具体消息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分析实验方案。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