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从上海发来报道说,随着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中国大片《南京照相馆》(英文片名:Dead to Rights)热映,电影所引发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这部电影自7月底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领先,其位于上海郊区的拍摄地也迅速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尤其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家庭前来参观。
报道指出,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南京照相馆》凭借其全明星阵容和震撼人心的情节,成为暑期票房冠军。但它的成功其实更在于触及了中国人心底一段未曾愈合的伤痛。这部电影毫不避讳地呈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长达六周的暴行,将那段血腥历史重新带回公众视野。在电影中,一群南京居民为了生存而挣扎,被迫冲洗日军暴行照片的情节,深深震撼了每一位观众。选在七月上映,正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庆典数周前。
从银幕到现实:历史遗址的情感之旅
该片的拍摄地位于上海郊区的一个影视基地,现在已向公众开放,吸引了游客、好奇者和学生前来参观。他们在巨大的、布满弹孔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壁画前拍照,并进行现场直播。
报道表示,在上海的影视基地,尽管拍摄现场的氛围轻松,背景中回荡着机关枪的音效,但游客们的心情却十分复杂。许多人在弹痕累累的蒋介石巨幅壁画前合影留念,或进行直播,但当被问及感受时,他们的回答充满了沉重。一位姓何的女士在接受采访时,用“深切的痛苦”和“刻骨的仇恨”来描述她对日本的情感。她强调:“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历史都是无法从心底抹去的。”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限于成年人。一位来自宁夏的父亲带着他五岁的儿子跋涉了近两千公里前来参观,因为孩子在看完电影后深受触动。在拍摄现场,不少孩子手持中国国旗,在一片废墟中摆出胜利的姿势,他们的行为既天真又象征着民族自豪感。
关于“煽动仇恨”与“理解历史”的辩论
《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反日情绪”的讨论。香港《南华早报》的一篇影评指出,影片中部分暴力场景“似乎是为了煽动反日情绪”。
法新社报道注意到,拍摄现场照相馆里的留言簿上,写满了爱国或谴责昔日敌人的言论。一笔稚嫩的字迹写道:“日本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国家。”
然而,许多观众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这类影片并非为了制造仇恨,而是为了“还原历史”和“铭记苦难”。37岁的游客姜祥表示:“我不认为(这样的电影)代表仇恨。这是因为我们需要让后代了解,我们必须自强不息,不断强大。”
电影的教育意义也备受关注。由于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许多孩子得以观看这部影片,这使得历史教育直接而生动。一位来自南京的母亲透露,当地学校甚至鼓励学生观看这部电影。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也引发了思考。一位名叫李欣怡的初中生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更为理性的观点:“尽管他们对我们做了许多残忍的事,但我们仍然需要尊重他们,因为现在我们必须专注于和平。”
总之,影片通过其强大的叙事力量,将历史的记忆从书本和纪念碑中释放出来,使其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感性体验。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一次关于民族记忆、历史教育和未来和平的深刻集体反思。
这部电影是今年夏天多部抗日题材影片之一,它们的上映恰恰呼应中国即将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可作为一系列盛大活动的序曲。
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在中国被定为30万,但这一数字仍然存在争议。尽管有大量确凿证据,一些日本极端保守派仍否认其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