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继民主派政党和政治团体先后被迫或自行解散后,标榜走中间派路线的智库「民主思路」,突然宣布易名为「民思」,去除原名中的「民主」色彩,并决定不再派员参选,有去政治化之嫌。召集人汤家骅否认欲藉此撇清与「民主」的关系,但承认这可消除外界对他们有政治倾向的误解。评论认为,「民主思路」易名证明在香港「民主路」已是此路不通,要去「民主」化和改路线以保平安。
身为俨如港府内阁成员的行政会议议员兼资深大律师汤家骅,于十年前脱离曾为骨干成员的民主派政党「公民党」,另起炉灶,创办标榜走中间派路线的智库兼议政平台「民主思路」。他昨(15日)午在公布该会民调时宣布,把「民主思路」改名为「民思政策研究所」,而英文名字中的「民主」亦被拿掉,从「Path of Democracy」改为「PoD Research Institute」。
汤家骅解释,「民主思路」名称有「民主」字眼,使外界误以为他们是政治团体和有「某种」政治倾向,影响到他们的中立和可信性,认为这两个问题不能忽视,相信易名后,可以消除外界的「误解」。他重申,新名字的意思有代表市民所思和民主诉求的含意,不觉得外界会认为他们改名是要避开「民主」。
此外,作为一个一直有派员参与立法会和区议会选举的组织,汤家骅在组织改名后表示,日后会把重心放在研究政策的工作,不会主动派人参选,但不反对成员参选,如果有参选成员期望他帮忙拉票,他也会考虑帮忙。
翻查历史,在2015年成立的「民主思路」,翌年便派出两名成员参选弈法会,并以反对特首梁振英连任和主张重启政改为参选目标;即使在香港落实「爱国者治港」后仍与其他政党合作推动立法会选举工程,可惜没有人能取得足够提名去入闸参选;到了2023年的区议会选举,信心满满的「民主思路」却是找足够提名人以满足参选门槛也出现困难,原欲派六丶七人出选,只有一人可出线,最后更以落败告终。
讽刺:民思民调示政治多元评分升
汤家骅对「民主思路」易名去「民主」的解释和不派人参选的讲法,引发质疑。资深传媒人梁家权在一个网上节目表示,「民主思路」已成立十年,如果名称有「民主」遭人误解,为何现在才改名,反问「民主思路」创办之初,是否有意借用「民主」之名,试图建立中间派形象,用更容易的方法换取政治本钱,但因为现时在香港,中间派已「无运行」才改名。梁相信,易名的举动与今年底的立法会选举有关,料「民主思路」希望借改名表态不参选,以便在智库的道路上继续生存。
另一资深传媒人李锦洪更指出,民主思路未有成员得到北京「祝福」,显示中间派路线在香港已无路可走,只能借改名求「改道」发展。他续称,刚过去的澳门立法会选举,温和派被禁参选,已给香港作出示范,从「澳门启示录」可见北京已为「民主」重新定义,港澳选举已不需要「政治花瓶」作点缀,只有建制中人参选已足够。
在民主思路宣布改名的同时,该会公布其委托大学进行的民调结果,发现「一国两制」指数的最新读数为 6.15分,较上一轮微升0.16%。而在组成指数的六项支柱和24项子支柱中,自治评分微升,但「人权自由」的评分则持续下降,跌1.9%至5.24分;而「内港关系」的评分亦下降 0.9%至5.55分。
有趣的是,在 12个评分出现波动的子支柱中,跌4.1%的「维持原有生活方式」,跌幅最大;而在国际评价方面有所上升的子支柱中,升幅度最大的,是升3.1%的「政治多元」,以致「公民权利」和「民主发展」的支柱评分均告上升,分别有 6.29分和 5.12分。
调查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在6月上旬至下旬进行,共随机抽样访问 1003名港人而成,抽样误差为±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