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用国产饮用水事件再有新进展,港府疑被中港骗徒联手诈骗。因国产饮用水制造商乐百氏(广东)早前去信港府,揭发中标公司为港府提供的饮用水并非由该制造商生产,而是从东莞樟木头一间厂房取货。警方其后拘捕一对夫妇和通缉一名中国内地男子,今(19日)早更把该对公司董事夫妇控以诈骗罪,二人暂时毋须答辩,裁判法官把案押后至11月11日再次提讯,其间,两名被告不淮保释,还柙看管。
香港警方和海关昨(18日)午召开记者会公布一宗涉嫌诈骗案,指在政府物流署公布与一间供应商合作提供国产品牌饮用水后,接获该品牌在内地制造商的信函,指没有和涉案公司合作,也不认识涉案者。信函又指,涉案者早前曾向制造商索取公司的水质报告,但之后没有再进一步接触和合作。港府再联络瓶装水标签上的另外两间制造商,均表示没有与涉案者合作和供货。警方相信,有人把从制造商取得的水质报告交予物流署,令港府相信他们所供应的瓶装水是由原厂提供和达标。
警方透露,已在元朗一间货仓检获约2600瓶相信是同批次的饮用水,并从物流公司得知该批瓶装水运港前,是存放在东莞樟木头一间水厂,至今已有约3万支水送达各区。警方表示,将派人到东莞水厂调查和取证。
由于事件涉及逾5000万港元的公帑,外界关注港府是否已向涉案者付款,警方则表示,因为有30日的交货期,相信港府未有向涉案者支付款项。不过,负责采购工作的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其局长许正宇今(19日)早被追问时,没有回应有否付款予涉嫌诈骗的中标公司。
他承认,事件反映政府採购机制有不足,强调政府会认真处理,并已提出三项行动作应对。他又说,因应今次事件,他会主持跨部门专责小组,检视和寻求完善招标及采购制度的方法。
报章社评追责 又指港官不谙中国商业文化
今次的「冒牌水风波」,继续成为香港社会的讨论焦点,多份报章社评以此为题。当中,《明报》社评指出,经港府招标审批后由冒牌货公司取得合约,究竟是招标程序有问题,还是有人失职?港府须向公众交代。《信报》社评也指出,这次的风波让人啼笑皆非,显示港府把关不严和有行政疏漏的问题。若证实有人失责,必须问责,既可作为特首李家超早前提出的高级公务员责任制的试金石,也可改变因循苟且的官场文化,以提高公务员的办事效率。
连日来都有关注事件的资深媒体人李锦洪表示,目前的资料显示,物流署连合作的公司究竟是饮用水的制造商抑或供应商也分不清,揭示港府在选择新入标者前,没有认真了解和认识中国商业文化,导致招标过程中错漏百出。
他认为,事件涉及诚信问题,港府不能以公关危机的态度去处理,更不能不面对公众,建议李家超亲自介入,立法会亦要召开专责委员会调查,以公开涉事公司为何中标,以及标书内容等媒体和公众难以取得的资料,挽会香港信誉。他表示,政府丶警方丶媒体和立法会都需要尽力追查事件,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平息已饮用来历不明饮用水公务员和市民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