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新闻网

中華青年思想與行動的聚合地

专家学者共话:家长该如何应对AI时代的家庭教育难题?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应重视的方面是什么?孩子沉浸虚拟世界,虚拟交流多于线下交流,家长如何应对?在孩子使用AI工具与思考力培养之间,家长应该如何把握尺度?

resize,w 1024

论坛活动现场。主办方 供图

11月15日—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广东珠海举办。在博览会期间举办的主题论坛“数智时代·人文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家教门风的传承与创新”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科技赋能的家教新范式”主题,就上述备受家长关注的现实问题展开了交流探讨。

专家学者们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观念,主动“超前学习”,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榜样者”“倾听者”“赋能者”,以正向教育心态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在AI工具的使用上,专家学者们认为,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家长不应回避技术,而应主动与孩子一起探索各类AI工具,在共同使用中引导其辨别信息真伪、形成批判思维。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应重视什么?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应重视的方面是什么?”在论坛的沙龙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北师大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于丹认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自身的转变”。

她强调,家长不应以权威自居,而应学会“示弱”,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主与担当。“做示弱的家长,才能够获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于丹以自身为例,坦言她常向女儿表达“妈妈怕怕”,反而让孩子更主动关怀、独立处事。

于丹还呼吁,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与成长节奏,避免用“唯我独尊”的态度压制孩子的发展,真正建立起“从改变自己开始”的教育观。

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林丹华则强调,父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者”“倾听者”“赋能者”。她提出三个关键建议:一是重视言传身教,以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引导子女;二是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与倾听,包容困难、共寻方法;三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鼓励其大胆探索,并维系全年龄段的和谐亲子关系。

澳门东南学校校长、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联合会副主席郑洪光从自身办学实践出发,建议家长“发现长处、给予空间、以身作则”。他指出,每个孩子天赋各异,家长应善于发现并表扬其优势,提供成长空间以培养责任感,更要以身作则,践行“身教重于言教”。这三点建议兼顾孩子的个性发展与成长规律,为家长科学育儿提供了实用指引。

围绕家长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助力成长,澳门化地玛圣母女子学校校长、澳门天主教学校联会理事长刘丽妹给出三点建议。她认为,家长要保持永远的童心,坚持终身学习,多参与教育讲座,提升自身;要注重日常高质量陪伴,关注孩子日常点滴、耐心倾听心声;同时需接纳自身不足,秉持尊师重教理念,以正向教育心态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在华南师大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田丽丽看来,家长不应止步于当下的知识结构,而应主动“超前学习”,理解孩子所处的数智环境;更重要的是“共同成长”,以平等姿态参与孩子的探索过程,而非单向教导;同时,要永葆“童心”,以此建立情感共鸣,实现真正有效的亲子沟通。

虚拟交流多于线下交流,家长如何应对?

孩子沉浸虚拟世界、亲子沟通不畅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对于这一问题,于丹以“沟”与“通”的辩证关系破题,指出家长应积极面对“沟”的代际差异,从而实现“通”的双向理解。她强调家庭教育中尊重与正向反馈的重要性,主张家长应以平等姿态与孩子共建规则,以“契约精神”重建亲子沟通机制,例如与孩子共同商定手机使用时段与时长,实现“双方共治”。

林丹华指出,家长不应强行干预孩子的手机使用,而要先通过沟通讨论倾听孩子的情绪与想法,理解其背后的困境。进而,与孩子达成一致目标,共同制定“手机使用契约”,明确使用时间与禁忌,并以激励方式引导。此外,家长需以身作则,用自身行动做好示范,保持耐心与爱心,通过双向沟通而非“蛮力”解决问题。

郑洪光认为,当下孩子在数智技术的认知上常走在家长前面,家长教导的关键在于辨别孩子使用手机的用途,鼓励有意义地使用,并以丰富活动替代单纯禁止,让孩子在多样体验中实现全面成长。

围绕“引导孩子合理分配精力”方面,刘丽妹提出“禁止不如取代”的教育理念。她主张以友善沟通引导孩子参与技能学习或体育运动,用正向活动替代不良习惯,并善用同侪影响力,构建健康社交环境。

此外,林丹华还在论坛上谈到, AI时代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及知识资源全面开放的特征;相应地,AI时代对人提出新要求:需具备高度创造力、情绪调节能力、抗挫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林丹华还强调了AI带来的亲子沟通新挑战:亲子层面出现父母因沟通方式差异“失权”,真实陪伴缺失“失陪”,以及孩子过度依赖AI“失能”的问题。

对此,林丹华提出四条构建高质量亲子关系的核心路径:父母应以尊重与接纳为基础,给予孩子行为与情感自主;保持“亲密又独立”的界限,避免过度干预与共生式教养,给予孩子探索空间;用成长型思维赋能沟通,将“失败”转化为“暂时还没达到”的成长契机;更需做好自身情绪的调节。

使用AI与思考力培养之间,家长该如何把握平衡?

论坛上,于丹指出,数智时代为家庭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从“数字难民”到“数字移民”再到“数字原住民”,家庭教育正发生着“从人类中心知识时代向人机协同知识时代”的范式转变。她强调,AI技术正在重构传统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与情感联结。中国的核心家庭面临“知识权威感削弱”“亲子情感纽带松动”“自身角色转型困难”三重困境,亟需家长积极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创造力的“激活者”,而不是“限制者”,形成“家长、孩子、AI”三方互动的教育新生态。

因此,在探讨AI工具的使用与孩子思考力培养之间的矛盾这一话题时,于丹提出“孩子教我们技术,我们教孩子判断”的共学共育理念。

于丹认为,数智时代的家庭教育,核心在于家长是否具备“爱、智慧与信念”,能否以谦卑之心与子女共同成长。家长不应回避技术,而应主动与孩子一起探索各类AI工具,在共同使用中引导其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形成批判思维。

林丹华强调,家长需先与孩子明确AI使用的技术伦理与安全边界,建立清晰的使用规则,界定可用、慎用及禁用场景。同时要鼓励孩子对AI产出保持独立思考,重点培养其“批判与分辨能力”与“主动性与创造性”,“用AI更要用好AI”,实现“人机协同”中的高层次创新。

刘丽妹指出,孩子使用AI的态度决定了自身高度。她强调,老师和家长应正视孩子的作品,鼓励孩子建立自我身份认同;重视引导孩子规范引用出处,“真实表达才是AI时代好作业的核心”。

郑洪光认为科技是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要“先用、多用才能批判”。他鼓励师生大胆尝试科技,在共同学习中共同进步。

田丽丽认为,家长应陪同孩子共同体验各类人工智能产品,针对不同的生成内容开展对比分析与归纳梳理,引导孩子审慎辨识AI输出信息;通过挖掘反例、开展反证等方式唤起孩子的思辨意识,先建立对AI的理性审视态度,进而逐步养成不过度依赖AI的自主行为习惯。

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茉莉花论坛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允许您发表任何符合社区规定的文章和评论。

茉莉花新闻网

        中国茉莉花革命网始创于2011年2月20日,受阿拉伯之春的感召,大家共同组织、发起了中国茉莉花革命。后由数名义工无偿坚持至今,并发展成为广受翻墙网民欢迎的新闻聚合网站并提供论坛服务。

新闻汇总

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