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
分析人士表示,缅甸反华情绪的高涨反映出人们对北京支持这个饱受冲突蹂躏的东南亚国家军政府的普遍不满。
自2021年2月缅甸军方夺取政权以来,批评人士指责北京支持军政府以保护其一带一路项目并维持地区稳定。
分析人士和活动人士还指出,公众对中国的不信任还源于北京与缅甸军政府的长期联系。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正在阻碍反政变的革命,”缅甸活动人士林泰特(Lin Htet)说,他在政变后因直言不讳地反对军政府而逃离该国。
根据缅甸战略与政策研究所(ISP Myanmar)于2024年中期发布的一项调查,54%的缅甸主要利益相关者对作为邻国的中国持负面看法。在民间社会组织中,这一数字上升到72%,受访者将中国描述为“一点都不好”或“不是一个好邻国”。同样,60%的民族武装组织和54%的人民国防军(民族团结政府的武装派别)或地方国防军--在2021年政变后成立以反对军政权--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当时许多人认为中国支持军事接管,”独立智库缅甸战略与政策研究所的缅甸中国研究项目负责人南伦(Nan Lwin)表示。
“虽然这些情绪最初在2021年中期有所平息,但随着北京开始与该政权进行高层接触,这些情绪又卷土重来。”
加拿大约克大学缅甸问题专家特敏伦(Htet Min Lwin)强调,自中国外交部长王毅8月访问内比都并会见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Min Aung Hlaing)以来,缅甸的反华情绪日益高涨。
“从历史上看,缅甸的政治利益相关者很少团结一致,” 特敏伦说。“然而,在王毅访问期间,所有反对军政权的革命力量都表达了一致的反华情绪。从政治领导人到分析人士,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的行动是干涉,”他说。
抗议和公众情绪
近几个月来,反军方活动人士举行了抗议和抵制产品活动,以引起人们对北京干涉缅甸事务的关注。
11月,有人呼吁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
林泰特最近在华盛顿的中国大使馆外组织了一场示威活动。他说,抗议活动是为了呼吁中国停止干涉缅甸事务并改变其政策,同时强调保持睦邻关系的愿望。
“这不是种族仇恨,”林泰特告诉美国之音(VOA)。
抗议期间,他回忆起2021年反政变示威初期遇害的两名缅甸籍华裔人士凯辛(Kyal Sin)和哈特·尼亚海恩(Kyal Sin)。
“我们的华裔兄弟姐妹在街头为民主献出了生命。我们至今没有忘记他们,”他说,并提到凯辛被埋葬在华人公墓,并引用哈特·尼亚海恩母亲的恳求:“请不要仇视缅甸华人。”
中国大使馆回应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在给美国之音的书面答复中说:“缅甸当前局势令人十分担忧”,并敦促有关各方“坚持对话协商,尽快停火”。
大使馆说:“中国是缅甸最大的邻国,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希望缅甸恢复稳定、实现发展。在缅甸问题上,中方坚持尊重缅甸的主权、独立、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坚持不干涉内政,坚持缅人所有、缅人主导的和平进程。”
声明称:“希望缅甸有关各方切实保障中国在缅企业、项目和人员安全,为两国互利合作营造安全环境,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专家呼吁务实外交
根据专门从事冲突分析的ACLED数据研究,随着中国对缅甸军方的公开支持不断增加,预计2025年缅甸当地民众的不满情绪将加剧。然而,专家警告称,完全疏远中国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们不能制造反华情绪。我们不能妖魔化中国。现在已经不是15世纪了,”缅甸分析师赛基辛索(Sai Kyi Zin Soe)说。“我们是邻居,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某种外交。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关切和政治立场。”
特敏伦还强调需要与北京进行建设性接触。
“中国的影响力可以减缓缅甸抵抗力量(反对军政府)的革命战争,”他说。“反对派不应该只是批评中国,而应该与政策制定者接触,澄清缅甸的局势。游说至关重要。如果宣传的方式有效,革命力量就能保持势头。”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高级顾问迈克尔·马丁(Michael Martin)表示,缅甸反对派民族团结政府(NUG)缺乏与中国接触的连贯战略。
“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中国合作,”马丁说。“他们谈论的是,‘你们为什么不承认我们是国家行为体?’这对中国来说不会有太大作用。中国承认军方的国家行政委员会是国家行为体。它不能有两个。”
前进的道路
随着缅甸冲突的持续,分析人士强调平衡公众不满与务实接触的重要性。
“中国的策略是规避与缅甸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无论是国家行政委员会还是民族团结政府,”香港大学副教授韩恩泽在给美国之音的电子邮件中说。
对于那些寻求民主的人来说,挑战在于找到一种战略方针,既承认中国的地区利益,又推进缅甸对民主和平等的渴望。
“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憎恨中国或中国人民,”林泰特说。“但如果中国政府继续像现在这样干涉缅甸事务,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阻力,进一步与缅甸人民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