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每年来义乌的外商近60万人次,随着来义乌经商创业的外籍人员不断增长,许多外国人纷纷在义乌扎根寻求更好的生活。
10月,澎湃新闻记者高剑平在义乌的一次考察中拍下了在当地生活的外国人。他们有的刚来中国没几年,也有的早已是中国通了。在交谈中,他们叙说了各自的愿望。
奈德。本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高剑平 图
来自约旦的奈德来到义乌已经23年,今年47岁。他在义乌开了第一家外国人餐厅义乌贝迪土耳其餐厅。奈德想要在义乌扎根,把餐饮生意做大,希望再开一个餐厅。
哈森
37岁的来自也门的哈森在义乌2年,主要从事外贸工作。“希望能和妻子女儿一直在义乌发展,过更好的生活。”哈森说。
王子
55岁的来自尼泊尔的王子给自己起了一个十分接地气的中文名,在义乌有23年了。除了做外贸运输,他也是位义乌的国际调解员,主要做中外事务的调解工作,被称为“洋雷锋”。“希望能帮助更多中外朋友,我是‘国际老娘舅’。”王子说。
苏莱曼
56岁的苏莱曼来自土耳其,2000年,30岁的苏莱曼就来到义乌做生意了。他专门做缝纫机的生意。“希望土耳其和中国友好合作,一起做生意一起赚钱。”苏莱曼说。
萨满
40岁的萨满来自伊拉克,在义乌18年,他做着珠宝生意。“希望能在义乌的市场里开个门店。”萨满说。
亚瑟
来自也门的亚瑟今年29岁,一年半前来到义乌,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生意。“身体健康,生意兴隆。”他的心愿十分质朴。
老默(左)与伊丽
老默与伊丽是一对夫妻,40岁的两人分别来自伊朗和土耳其,他们在义乌待了15年了。除了开餐厅以外,夫妻俩还会做些外贸生意。“我只想要保护好我的妻儿,希望身体好,朋友多,开心赚钱。”老默说。“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义乌好好生活。”伊丽说。
萨欧
32岁的尼泊尔人萨欧刚来义乌一年,他从事国际采购。“我希望多攒钱,和妻子一起在义乌发展事业,我们生活在鸡鸣山国际社区,我希望融入这里,并服务社区。”萨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