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8天假期及假期后,“钟才文”聚焦中国经济核心议题的系列评论文章引发国内外舆论场高度关注与热议。
自9月30日起到10月7日止,《人民日报》连续刊发八篇署名为“钟才文”的重磅评论文章,围绕中国经济成就与新发展理念两大主线,系统阐释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解读中国发展逻辑,向世界传递中国信心、贡献中国智慧。
这一系列文章统一归于“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栏目,均刊登于《人民日报》要闻版,部分更登载于头版,权威性高、分量厚重,从而引发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
从9月30日首篇文章刊发开始,国内外主流媒体均对相关文章予以转发、援引或解读。各方普遍认为,“钟才文”八连评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前夕集中刊发,释放了中国经济政策重大信号,值得高度重视。
10月7日下午,“钟才文”八连评刚刚刊发完毕,“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即在题为《四中全会前,人民日报连发八篇钟才文,传递什么信号》一文中写下按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9月30日起,《人民日报》连续推出8篇“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系列“钟才文”文章,围绕“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深入系统阐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中国发展之于世界的机遇性和确定性,传递出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的强烈信号。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高度关注“钟才文”系列评论并刊发了多篇解读文章。在相关解读文章中,《联合早报》援引经济学者的观点表示,《人民日报》的评论旨在传达中国经济发展的立场,实事求是地阐明中国在复杂外部环境下的定力,并强调转型升级和产业更新迭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交错中进行”。
中国经济:从跨越蝶变到长期稳定
9月30日首篇文章《从全球视角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跨越与蝶变》拉开帷幕,以宏阔视野审视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跃迁。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遵循。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4年,中国GDP从54万亿元跃升至近135万亿元,年均增速达6%,约为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两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4年11月报告中评价,中国经济正稳步转向更高质量、更加平衡、更具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文章强调,“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标志着中国正由“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强国”。
紧随其后,10月1日发表的文章《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入剖析支撑中国经济奇迹的制度密码。文章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体现在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全过程,有效避免了多党制下常见的政策短视与朝令夕改,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稳定锚”。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特殊利益,能够整合多元诉求,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使中国成为国际公认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筑牢社会稳定的基石。文章进一步指出,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战略判断,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西方发展模式的双重超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被视作经济长期稳定的动力源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的首创精神最为宝贵。”文章强调,亿万劳动者勤劳智慧、企业敢闯敢拼,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活力,构成了中国经济生生不息的力量根基。
科学研判:辩证看待当前经济态势
面对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不同声音,10月2日《科学客观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一文明确提出:要坚持“两点论”,善用辩证思维。“主流是看好的,但也有唱衰的声音”,对此应理性分析、全面把握。
文章判断:“我国经济形势有分化、势在向好、未来可期。”尽管面临结构性挑战,但中国经济底盘稳固、韧性增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足以经受风吹浪打甚至狂风骤雨的考验。
从要素支撑看,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多年居世界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消费与投资潜力巨大,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支撑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坚实。更重要的是,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转型升级:与全球伙伴共享产业升级的巨大机遇
10月3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含重大机遇》一文聚焦中国变革为世界带来的红利。文章指出,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80%仍属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随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推进,这些领域的技术改造与投资空间将加速释放。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多款国产大模型跻身全球前列,中国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创新药研发上市步伐加快。中国以开放姿态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愿与全球伙伴共享产业升级的巨大机遇。
上述评论文章列举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已超3.6万亿元,投入强度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14亿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构成超大规模市场,正加速成长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
中国前景: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与信心锚
针对部分国际观察者对中国前景的疑虑,10月4日文章《全面认识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及时回应,堪称一颗“定心丸”。文章强调:“中国发展战略保持长期稳定,并一以贯之接续推进,未来的图景完全是可预期的。”
宏观政策不受特殊利益集团左右,具有高度的可信度与稳定性,市场完全可以安心。“中国经济是一片汪洋大海”,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已成为全球新技术、新模式最重要的试验场。
文章豪迈宣告:“中国号巨轮是吹不倒、压不垮、打不破的‘经济航母’,无惧风雨、一往无前。”
中国方案:包容性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发展赤字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成果共享?10月5日,《中国是全球包容性发展的典范》一文给出了中国答案。
文章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指挥下,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财政转移支付、对口帮扶等机制,坚决防止“区域塌陷”,努力缩小城乡与地区差距。
教育公平、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三大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文章深情写道:“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奋斗汇聚而成的成功。”中国不仅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也为全球包容性发展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开放共赢:高质量共建成果丰硕
10月6日的文章《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开放共赢性》进一步阐明中国的全球角色。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不会变”: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这既是庄严承诺,更是行动指南。中国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积极贡献者、坚定维护者和有力推动者。我们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上述评论文章列举“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成果丰硕:中老铁路、雅万高铁、钱凯港、蒙内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格局基本成型;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逾11万列,被誉为“钢铁驼队”。同时,“小而美”的民生项目在农业、医疗、减贫、水利等领域广泛实施,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共建国家民众福祉。
走近中国:深入了解中国,才能真正相信中国
最后一篇《深入了解中国就会坚定相信中国》呼吁世界摒弃偏见、走近真实中国。文章指出,只有跳出意识形态藩篱,摆脱刻板印象,才能理解一个文明底蕴深厚、制度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现代中国。
中国的发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不是封闭排他,而是开放共享。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与中国同行不是风险,而是机遇;不是威胁,而是希望。
“钟才文”系列评论文章,既是对内凝聚共识的思想引领,也是对外宣介中国的权威发声。它系统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何以“稳中有进、变中趋优”的深层逻辑,也清晰勾勒出一个负责任大国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形象。
正如文中反复强调的那句话:“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这片海,深邃宽广、波澜壮阔,不仅能承载自身的复兴航程,也将为世界注入持久动能,与各国共同驶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彼岸。